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此所謂“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久”,當你把這種習慣性的想法觀念,蛻化為基本的要義,那麼變通的想法就有了。

不過,如果我們不是在遇到困境(“窮”)的時候,你是不會想著,“這次吃飯的時候,不如用樹枝勺湯好了。”要是你這麼一說,我相信桌上的所有人都會口瞪目呆看著你。

因為我們都習慣了生活中沿襲下來的觀點與做法。

當今,有絕大部分人,是受困與一些觀點觀念的,沒有想到這些觀點觀念最原始的源頭。你有沒有發現,到最後你已經不知道賺錢是為了什麼了,為了賺錢而賺錢;到最後,你已經不知道結婚是為了什麼了,為結婚而結婚……

所以這種慣性思維的好處是能夠幫助我們迅速地認知和適應周圍世界。相反,當你希望突破這條沿襲下來的路時候,你必須要創新,這個創新,意味著你需要在一個突破口上重新開始,而不是沿襲舊路。

慣性存在於世間的一切事物中,本無好壞之分,因人的認識存在而表現為有利與不利的區別。

怎麼才能突破慣性思維呢?這時候你可能會立刻搜尋或者回憶某某書本上說過哪些方法,哪位教授在講座裡面提到哪些要點,比如:

方法一: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方法二:跳出常規,挑戰規則;

方法三:簡化思路;

方法四:尋找第二個答案;

……

但是,說句實在話,他們說的永遠是對的,但卻都是些廢話。就像你跟我說,你是男人,你是地球人。

如果我能看了些例子,能知道找到第二個答案,能簡化思路,那我還用疑惑發問嗎?他們僅是使用了問題的替身(問題的相近概念)回答了你的問題,最後你得到的良好感受只是源於其事例的充實爽快。當時間逝去,恐怕你還是你,書還是那本書——說的跟現實不一樣。

更有作者解讀:

“不會辨明是非、去偽存真的思維方式,是不良的思維方式,如果這種思維方式形慣,則貽誤蒼生。科學的、辨證的的思維方式,如果能夠形慣,則終生受益。”

這種說法充斥了整個文化市場,其實,在中國裡面,並不缺乏理論,僅是缺乏了可行的理論。

好了,回到這話題,那怎麼去解讀這個問題呢?

我們可以使用本書談到的三大原理以及太極建模逐步深入地尋找發現慣性思維的“源頭”。這些將在後面一一介紹。

現在本章將提供一下分析結果:

其實每個人的思維都存在慣性,只是慣性表現形式不一樣。你可以類象為當你進行千米長跑的時候,起步是需要充足動力的,後來穩定了,只有稍微地維持,假如要你停下來,你是不是隻能有節奏地控制緩慢地逐步地?你可以把這些鏡頭在腦袋裡面調出來,不停回憶類比。皆因一切的都活在慣性裡面。

人在成長的歷程中,不斷地去記憶一些東西,積累大量概念,形成大量思維指令,以及大量的反應(“起步是需要充足動力的”),以區別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物體。當一些概念與反應之間有一定的重複時,人們就很容易把它們聯接起來,這樣可以縮短從概念到判斷到推理的過程再到行動的過程(“有節奏地控制緩慢地逐步地”),減少反應時間,所以形成了慣性思維。

在太極歸宗一章裡面提到任何概念都只是相對的。

當你覺得“我比較容易***”,“我比較喜歡***”,“我習慣性地***”,那你就得注意了,你是不是沉溺在慣性中呢?甚至說,你活著的生活都是慣性的,只有變化了,才不是慣性,又或者說,本身變化也是屬於一種慣性。

比如,我們說某某固執、死板、不開竅、缺心眼、不可理喻等等,當我們喜歡這麼說,情不自禁地排斥這種特性的時候,你是否醒悟過來:你的這種喜歡,這種情不自禁是否也是慣性呢?

我們嘗試以圖形去表述這種情況,因為圖形相對文字而言是顯得很直觀的。

(閱讀提示:注意這圖的一圈一圈可以聯絡到太極建模一章中模3。2)

第一圈代表一個人的慣性思維:固執,死板。如果再研究什麼是固執,我們可以再做一個假想,就是當一個人往著一條思路一直想下去,而不去反過來思考它的否定形式。比方說,“他就是一個壞人”,固執的人就會一直往下想,列舉他很多的壞處,可是就是沒有想到,“他能不能夠是一個好人,我是否沒有或者還沒有這個能力去挖掘他的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