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

第二圈代表一個人看到了第一圈的人固執,死板了,但是陷入了另外的一種慣性思維:指責,批判。

以此規律推導下去便會得到第三圈,第四圈,第五圈……

再譬如,我們要設計一款機器人,我們在考慮機器人對光源的資訊處理時候,我們會有很多的情況:

1。看到光源,往前走;

2。看到光源,揹著走;

3。看到光源,斜著走;

……

如果考慮其餘動作以及外界的更多條件,我們會得出越來越多的情況出來。我們每輸入一種指令,機器人就會得出一種反應動作。

對於人,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實際上,人們經常提到的慣性思維就是如同機器人的“指令程式”一樣,一旦“當什麼”,就“會是什麼”。

人的思維模式正是由無數的“指令”所構成,以致於人的行為性格各不相同。在本書中將所有的“指令”合起來統稱為思維模式。

當你在野外遇到一隻虎,那麼根據你一些經驗或者閱歷,你的第一反應是告訴你,你要打死它或者趕快逃跑,而你是不會站在那裡去細細分析,究竟老虎會不會吃人呢?究竟老虎是不是假的呢?(除非你身處的環境特殊到需要你優先考慮這些。)

當我們指責他人,是因為存在這樣一個思維模式,當對方與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者不利自己,即採取責罵的行動。

某某在辦事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左右搖擺,這是因為他的思路主線不集中,這個時候必須要再考慮究竟這種情況發生在考慮什麼問題上,才能做出一些推論,而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凡事給自己一條後路”的思維,這是很單純的。

如果你認為這種慣性思維是不好的,那也是不準確的,讀者不妨回顧一下,在成功的演義一章裡面提到的,假若我們認為成功是在於細節,成功是在於努力,成功是在於勇氣,那是非常單純的想法。成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得,天時地利人和,包括我們“常識性”地認為某種現象是不好的,但是卻能在一定的條件下發揮有利於目標的效果。

一些書或者前輩會教導你要誠懇,熱心,和藹待人,才能把握到成功的機會,但是如果你再涉獵廣一點,你又會發現另外一些書或者前輩提到做事情要狠,不要怕得罪人,因為很多老闆,領導,都是脾氣暴躁,所以就處於高位。當你閱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很矛盾,因為你不知道誰對誰錯,你不知道化解這些矛盾需要把這兩種說法的源頭找出來。

我們現存的文化都存在一個弊端,就是把所謂的“成功”,所謂的某些“效果”,單純地歸結為某個原因,以致於習慣填鴨式教育的人們越來越單純化。他們僅僅而且一概忽略了這些“成功”,“效果”的背景和前提(即太極)。

接下來,如果有人告訴,要想成功,必須打破思維定勢(慣性思維)。其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是否傑出或者成功都是相對的,你可以認為一個人如果打破了思維定勢,會給他帶來一個比不打破時候較為另類的結果。至於你是否成功,是不是傑出,是有很多因素的。

因為我們要說一個人成功,可以有千千萬萬的理由,而失敗僅一個足矣。

有一段對話:

張三:

你千萬不要喜歡上我呀!

小美:

你怎麼會想到怕我喜歡你,你也太噁心了吧!

……(此處省略了幾千字小美咒罵張三的說話)

小美:

這樣噁心的人說出這樣噁心的問題有這樣齷齪的想法,你的想法能不能靠譜點,要是你在我旁邊對我說這麼噁心的話我絕對要扇你耳光。

張三:

不跟你談這個問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

小美:

你太汙辱我了,問題是你讓我很生氣。你能學會尊重別人嗎?

張三:

如果說,我說了那句話是對你不尊敬,那直到現在,你不停地咒罵我噁心,我沒有半句回應,我不跟你執著這個問題,你卻咄咄逼人。你覺得你是尊重我嗎?

這個問題似乎讓你很糾結。好比如一個潔癖的人,對一某些方面會無限地放大,而不能釋懷。你就不能當作笑話去忽視嗎,我已經很不想聽你談了。

……

通常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如對話中的情況,以仇報仇,以怨報怨,最終會形成無限的死迴圈(很多的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