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0部分

緣的報紙,基本上就已經被灣灣那邊給放棄了。之前《華僑日報》,《工商日報》每刊登一則攻擊內地的文章,都會獲得灣灣當局獎賞的特殊獎勵,但現在當局主要精力都放在改善民生上,所以像這樣的每年四五百萬港幣的特殊補助,也就放在了取消的名單之中。

失去了灣灣當局的財政補助,報紙的銷量又大幅下降,近幾年《華僑日報》和《工商日報》的日子很不好過,自己泥菩薩過江都自身難保了,怎麼還架得住佳藝電視臺持續虧損?!因為這兩家報紙早就有退出的念頭。

只是佳藝電視臺連年虧損已成事實,連最後加入的久經沙場的邵大亨都難以力挽狂瀾。其他有心想要入股的佳藝電視臺的也要多琢磨琢磨了。

再加上之前籌備佳藝電視臺的時候,每位股東都是出了一大筆錢的,而且這幾年也著實是虧得比較厲害,所以《工商日報》,《華僑日報》這倆股東想拋股份,但是卻又把價格定得高高的,想把成本給撈回來。

盈利前景本來就已經不好,價格又定得那麼高,自然原本就算有心想要接手的,聽到高價之後也望而卻步了。

而另外幾家股東如《星島日報》,商業電臺等,雖然家大業大,錢還是能虧得起的,但是長久這麼不盈利也實在不是辦法。再加上佳藝電視臺本身的財政已經出現嚴重的赤字,大股東何佐治與《星島日報》總裁胡仙兒有心想要重新注入資金,但是《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幹喊口號就是不出錢,逼得其他幾位股東也沒有辦法。

不注入資金的話,那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佳藝電視臺破產重組,當然這並算不上什麼好訊息。如果真的要走到最後這一步的話,那擁有大部分債權的銀行就要接管佳藝電視臺。而這樣一來他們這些股東的利益就會大幅受損。

在這時候。邵爵士出面以他的老資格。與幾位大股東經過數次斡旋之後,終於成功將此事圓滿解決。邵爵士幫忙引來了幾位新股東,以相對厚道的價格接手了《華僑日報》,《工商日報》兩個股東的股份,然後又將一些零散股東的股份收購回來,最終成功掌握了過半的股權。

不過他卻沒有把商業電臺,怡和洋行,與《星島日報》三大股東趕出董事局。因為邵爵士參考了許貫武的經營模式,也想為自己拉攏一些盟友,形成自己的傳媒帝國。而香港收聽率第一的商業電臺,報紙銷量第一的《星島日報》,以及財產不遜於滙豐銀行的怡和洋行,都成了他拉攏的目標。憑藉佳藝電視臺,他將三家公司牢牢地捆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

而邵爵士當上佳藝電視臺董事長的第一件事,就是與灣灣的華視,星加坡的新傳媒,大馬的馬來西亞電視臺結為姊妹臺。四方共同出資拍攝電視劇,拍攝完成之後共同放映。在資金方面藉此來分攤成本,並且在人才方面實現優勢互補。

邵爵士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而且也的確只有他才擁有如此廣搏的人脈,可以聯絡這麼多電視臺一起合作。

邵爵士當年就是在南洋起家的,在當地打下了相當紮實的基礎。邵氏在南洋一帶擁有自家的院線,並且在六零年代憑藉這一優勢,同陸雲濤的電懋狠狠的打了一仗。而且正是因為有這麼多自己的院線撐腰,邵氏才能夠在許氏強力打壓之下,依然還能堅挺著屹立不倒。

而且邵爵士與港英當局,甚至遠在英國的眾參兩院都有人脈,邵爵士甚至還和英女王是好朋友。當年邵藝夫爵士的無線電視臺與邱德亙的亞洲電視臺爭奪奧運轉播權,邵藝夫爵士就曾經寫信向英女王求助,最後成功獲得與亞視共同轉播奧運會的資格,讓邱德亙狠狠地吃了一個啞巴虧。

要知道邱德亙為了爭取轉播權,可是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物力,就等著藉此和無線電視臺一較高下了。但現在人家獲得了奧運轉播權,而且以無線本來就高高在上的收視率,那這場仗沒有打就已經輸的褲子都沒了。

邵爵士和港英政府關係密切,又與英國政府十分的曖昧,在七七年的時候甚至還獲得了英政府頒發的下級勳位爵士,是香港娛樂圈的第一人。而馬來西亞,星加坡等都曾做過英國的殖民地,二十年前才宣告獨立。

英政府雖然退出了馬來西亞,星加坡等地,但在原殖民地還留有不少的影響力,而邵爵士正是憑藉自己的人脈,又藉助英政府的勢力,才可以與馬來西亞國家電視臺,星加坡的新傳媒等結成盟友。

而灣灣那邊卻也是憑藉之前的人脈,灣灣本來就是邵氏電影的主要市場,在那裡他可是有不少朋友的,再者邵爵士一向持親臺親英的立場,直到中英談判結束之後,宣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