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女更可以接受大漢的高等教育,如果連續兩代的中等教育水平,第三代就允許接受大漢的高等教育,但帝國和地區政府不出錢,主要依靠道教湊集的募捐款和勞工自己繳納學費。因為大漢帝國基礎教育主要承擔者是道教的道德學堂,在帝國內部,道教的道德學堂是由中央政府劃撥基礎教育經費,但在帝國二十八個州外,道教的道德學堂經費還是主要地區政府的撥款,當然也有道教的募捐和道教自身產業基社的收入,但整體上是遠不如中央政府,除了亞漢、甘寧、巴比倫三個經濟大省外。
因為被僱傭的土著多隻從事雜工,出賣體力,按法律來說,他是不允許從事非雜工工作的,只有大漢帝國的公民才能擔任僱工和技術工的職務,那麼他的收入很低,也不屬於納稅人的範圍。他本身已經不是帝國公民了,然後又沒有向帝國納稅,不是帝國的外部納稅人,那帝國中央政府和地區政府(東非、西襄陽、金瀾門特別保護區都屬於地區政府,包括後期從完全保護國轉為特別保護區的摩洛哥)就不可能用納稅人的錢為非納稅人,尤其是非帝國公民的非納稅人提供免費教育。
一邊修訂諸多章程,劉協一邊想到了自己後世所瞭解的超級大國。這些國家同樣小心翼翼的避免移民潮對整個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可再嚴酷的法律也無法阻擋落後地區對文明盛世的嚮往。現在大漢帝國遇到的問題還不算嚴峻,但本著防患於未然的精神,劉協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儘快將問題解決利索。
第十二卷 華夏天下 第二十章 東非之旅
數月之後,劉協駕臨東非。劉琮得知訊息,出城三十里迎接。二人經年不聚,見面自是感慨萬千。劉協此時華髮已生,只不過保養的還算得當,絲毫看不出老邁的樣子,劉琮則正當盛年,一副英氣勃發的模樣。
劉協見東非省民眾安居樂業,商業興旺,繁華景象只比劉琮書信中所述更勝幾分,不禁感慨道:“小鷹現在已經能展翅高飛了,你這孩子果然沒有讓朕失望。”
劉琮微笑道:“一切皆是父皇所賜,其實孩兒只能算是沒有偷懶而已,至於管理政策也多是父皇及諸位謀士所定,這些年來孩兒自覺並無太多建樹,每每慚愧不已。”
聽到此言,劉協縱聲長笑:“朕的兒子總算都爭氣,我這個做父親的,很欣慰了。至於你不久前曾發信問朕關於東非省僱工生活保障的問題,朕暫時不與你商討此事,等朕在本地走上三兩天,到時再找你商談。”
劉琮稱是,言道父皇一路舟車勞頓,理當歇息幾日才忙政務。當下父子歡聚,暫時將俗務拋在一邊。
第二日,劉協與龐統微服出行,只隨身帶了幾個近侍。因為東非省目前是大漢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劉協直接到郊區的農場察看了一番。正在田間勞作的僱工大多身材健壯,並無營養不良的跡象,而看他們的工作態度,多也盡心盡責,心中暗喜。但又怕自己以偏概全,於是多走了幾處,看看情形大同小異,漸漸放心。
劉協深知後世歐洲殖民者對於這片得天獨厚的大陸進行了多少慘無人道的掠奪,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他並不希望重蹈覆轍。一個穩定富裕的非洲在全盤接受漢化之後,同樣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那種燒光搶光的野蠻政策的野蠻政策,他劉協是絕對不會執行的。在後世的時候,劉協曾經看過某地方官員的報紙上的言論,無非百姓企業皆如豬。需要養肥了再殺,此言論曾經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無數口誅筆伐。
劉協雖然心裡贊同這種觀點,但他更明白。只有白痴才會把這種大家心知肚明的真理叫囂出來。悶聲發大財就好了,得了便宜還賣乖,那就只有被人所不齒了。為了保證帝國的長期利益,東非省必須保持長久地安定,目前數百萬的僱工之所以能夠安心工作,是因為他們從貧苦之地剛剛遷徙至此,每日三餐無憂。不必受凍餓之苦,當然會賣力工作。可數年之後,當他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本地平民的日常生活,心中自然會越來越不平衡。劉琮顯然並沒有看到這麼長遠。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條真理對帝王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地。但話說回來,都均了,誰還願意出將入仕?千里做官只為錢,沒有幾個人會高風亮節到兩袖清風,大漢如今政治清明,這一塊倒是不用擔心太多。但是僱工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差距問題。這個若處理不好,將來必成隱患。
三日後,劉協與劉琮再次商談東非事務。對於非洲的未來定位和東非省的定位,劉琮言道:“應該說,非洲的定位就是全面的資源基地,這裡不僅僅擁有單純的某些資源。它是一個全面性地資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