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夠的善意,並且將楊業的兩個兒子帶到東北去,害怕演義以後會醜化。甚至許多人說雁門關大捷潘美貪圖楊業的功勞?
會有人眼紅楊業之功,甚至潘美不服趙匡義對楊業的額外優待,但潘美會眼紅楊業之功?憑雁門關那點功?豈不要笑死人了。
或者冒牌的飛狐關之功,田重進在地下會叫冤的!
但現在不同了。因為宋九將真相拋開,是楊業救了趙匡義,非象前世,趙匡義不想公開,楊業不敢公開,因此許多人眼紅。現在真相拋開了,雖有人眼紅,看看現在是什麼職務,河東的二把手,兼帶著鄭州觀察使之職。比孟元喆待偶還要高。然而至少潘美不會有其他想法。不看僧面還看佛面呢。
只可惜宋九此時還在東北,不然會感到萬分欣慰。
看在宋九面子上,楊業到來,潘美很客氣。
楊業性子有些倔,實際史上那次慘劇。也與他性子有關,東路軍大敗。契丹撲向西路。這時趙匡義又錯誤的下了一道命令,讓潘美將雲朔百姓帶到中原來,可那時契丹將主力集中調頭準備對付西路軍了,依潘美之意,直接將這些百姓放棄,楊業卻一定要執行趙匡義的計劃。楊業之死不能說與潘美無關。若是王侁一個人,有什麼能力掣肘潘美,他還嫩了一點。但這場爭執,讓潘美大軍差一點陷入危境。連屁股都差點讓耶律斜軫燒著了,所以潘美才痛恨的放棄了楊業。潘美有大錯在後,楊業有小錯在前。當然,宋九肯定不知道了。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若是繼續發展下去,就是有宋九,可能還會重演。以後還會有人莫明其妙的說潘美貪圖雁門之功。
暫時兩人合作十分愉快。
楊業雖直性子,也不是不通事理,潘美對他客氣,他也對潘美尊重之。
滿城大捷,是因為趙延進的膽大,李繼隆的搓合,三路主將奇蹟般地的完美配合,取得了大捷。
但在雁門潘揚二人配合更加完美。
契丹派駙馬蕭咄李為主帥,李重誨為副帥,劉繼文隨軍,從契丹出動了一萬多名正兵,但不是一萬多大軍,契丹的軍制,一名正兵需一名打草谷兵一名守營輔兵,合計起來也達到了近四萬兵馬,再加上雲中的漢兵,以及一些老幼與役夫,大約七八萬兵馬,打著十萬兵馬的旗號,撲向了雁門關。
契丹之所以選擇在河東,有幾種想法。
宋朝剛收復河東,河東百姓不服。
劉崇的孫子劉繼文逃到了契丹,由劉繼文隨軍,打著收復北漢的旗號,可以獲得大義。
河東人口稀少,導致無法豢養更多邊防軍人,宋軍比河北駐軍更少,能獲得更多兵力優勢。
楊業以前表現不大好,潘美在幽州表現更差。
實際這個想法無比的錯誤,河東百姓可能不大服氣宋朝,但相比於宋朝,更痛恨契丹,其中楊業就是代表。兵力優勢除非明顯,懸差不大的話,未必會起多少作用,例如滿城之戰,高梁河之戰。至於劉繼文號召力有多少,更讓人懷疑。楊業打宋朝不行,但打契丹那就是兩回事了。至於潘美在高梁河一役中的不作為,是無法作為。潘美若算庸將,那麼契丹除了耶律休哥外,就連耶律斜軫都算庸將了。
戰鬥之前,這時還不是範雍、范仲淹、韓琦、高遵裕、李憲這些書生太監外戚掌兵的時代,最少在宋太宗時期,打得有板有眼,對情報工作也重視。就象田欽祚那次三千打六萬,契丹還未出兵,趙匡胤就得到訊息。
雖然契丹是閃電戰,然而潘美還得知了情報。
因為時間緊急,潘美只是召集了楊業,與楊業的部下董思原、候美與鄧昭達等將領協商。
隨後潘美於雁門關前正面應戰,楊業卻藉助他對地形的熟悉,帶著輕兵西出井陘,由一條無人注意的小道插到敵後。
蕭李二人率領大軍向潘美步兵方陣發起衝鋒。
沒有趙匡義的掣肘,潘美又成了潘美,在他指揮下,數萬宋軍進退自如,遼軍始終撕不開宋軍的方陣,相反的將自己軍隊陷入泥潭之中,失去了供騎兵衝突的機動空間。
這時楊業的輕騎突然從側後襲來。
本來在潘美指揮下,遼軍已經被困住,楊業這一衝,更使契丹大軍亂了陣腳。
這時楊業做了一件讓人震撼的事,他遙遙看到遼軍的軍旗,斷定是主帥所在。率軍突入。在這一刻楊業化作了放大版的耶律休哥,化作了武俠小說才存在的超級高手蕭峰。
在他的衝擊下,十萬契丹大軍無人可擋,全部成了讓楊業任意收割的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