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朕言。〃胡廣等〃■覽畢〃,奏曰:〃帝王道德之要,備載此書,宜與典謨訓誥並傳萬世。請刊印以賜。〃朱棣曰:〃然。〃遂名曰〃聖學心法〃,命司禮監刊印 ,這便是《聖學心法》的編纂緣起和它的大致內容。
在歷代帝王中,朱棣最稱許唐太宗,稱其事功而追慕之。他曾說:〃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冑,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範》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詳其所言,雖未底於精一執中之蘊,要皆切實著明,使其子孫能守之亦可保為治,終無閨門藩鎮之禍。〃 因此,也可以說《聖學心法》是朱棣模仿唐太宗的《帝範》之作。
關於成書的原因朱棣還說:〃朕常欲立言以訓子孫,顧所聞者不越乎六經聖賢之道,舍是則無以為教,尚何舍哉!故於幾務之隙,採古聖賢嘉言,編為是書。〃 因而,該書可以說是歷代〃聖賢〃治國方略語錄之大成。然而,雖然此書是採集古人言論而成,但表述的卻是朱棣的政治觀念,特別是卷首洋洋六千餘言的序,更是夫子自道。朱棣說:〃不觀吾言則無以觀吾之用心,不知吾之用心則不能窺聖賢之閫奧。非欲其法於吾言,實欲其取法於聖賢之言也。〃 所以,它是研究朱棣政治理想的集中而有代表性的材料。
從《聖學心法》看,朱棣所標榜的儒家政治思想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敬天法祖
天,天命的觀念,自產生以來,便與政治密不可分,被統治者利用來作為加強自身權威的工具。以後歷代,天命觀雖迭經發展變化,但仍不脫君權神授的圈子。他們對天既敬且畏,唯恐天命不佑,同時又借天命畏人。作為最高統治者,明成祖朱棣繼承了西周以來天命觀中的許多內容。
由於時代的限制,朱棣不可能擺脫對天的神秘觀念。蒼天高高在上,無言無視,而又無時不監,無時不保,世間萬事萬物無法逃遁,除將其神化,是無法做出其他解釋的。朱棣承襲了天人感通之說,其感通之處,在於人的〃敬〃與〃不敬〃。敬則受天命之眷佑,否則遭天命之遺棄。因而朱棣說:〃吉凶晦否。匪降習天,實自由於人。〃何者為敬?〃法天之行,體天之德〃,按〃天道〃行事,則為敬。又何者為道?〃天道不言,四時行而萬物生〃,〃天道至誠無息〃,〃天道至公無私〃。因此,要以自然無為治國,要以教化服天下,要以〃至誠無息〃、〃至公無私〃安天下。如此,則〃上天眷顧,四海安〃。如果〃所行差忒〃,便會造成〃天命去之,人心違之〃的局面,要想延長鬚臾的統治,也是不可能的。
朱棣說的〃人〃有兩層意思。前者〃實自由於人〃,這人主要指人間的統治者,即人君。這個〃人〃必須按照天道行事,才可能成為享受天命眷佑的聖人,不然就不會受到上天眷佑。後者〃人心違之〃這個人,是指被人君統治的眾人。這個〃人〃是天下安與不安的根本。雖雲〃天命違之,人心去之〃,實則是〃人心違之〃從而〃天命去之〃。君主按至公無私的天道行事,則人心順暢服從,天命便會眷佑,如行事並非至公無私,不合於〃天道〃,人心便會違逆甚至反抗,天命也會遺之而去了。
這裡所說的天命,不是幾近於人心嗎?朱棣雖不能擺脫天命說的迷信成分,不能擺脫天人感應的謬誤,但他能把人君的治國之道、民眾之心的順逆從違視為天下能否長治久安的根本,無疑應當給予正面的評價。
但是朱棣也希望借先哲的話將君主神化,以加強自身的權威。他聲稱:〃人君一動一靜,無非天也。心在則天在矣。〃然而這一天命說包含著明顯的邏輯上的矛盾。既然〃人君一動一靜無非天〃,既然天道是至公無私的,人君之心也只能是至公無私的而不是別的,從而也不存在什麼奉不奉天道了。反之,如果人君之心可能至公,也可能不公,那麼,在其不公之時便與天不合,〃人君一動一靜無非天〃的說法便不正確。這個矛盾是致命的。每個君主在宣稱他與天同心、代表天命時都無法逃過這個矛盾,因而也便很容易識破君心即天心的欺騙性。
第79節:開創與守成之間(9)
歷代皇朝盛衰的事實教訓了統治者,他們不能不承認天命並非始終眷佑一切君王的,因而他們必須對此有所警戒,必須謹慎行事。永樂二年八月丙申,朱棣在與侍臣討論元朝興亡的歷史經驗時,就表述了這種認識。他說:
天運雖有前定之數,然周家後來歷數過之,蓋周之先德積累甚厚,其後嗣又不至有桀紂之惡,使夏殷之後不遇桀紂,未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