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遵以計由己出,乃率先登城,遂擒和。仍從忠擊仲禮,又獲之。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本州大中正,復為三荊二廣南雍平信江隨二郢淅等十三州諸軍事,行荊州刺史。尋遭母憂,請終喪制,不許。

大將軍王雄南征上津、魏興,仲遵率所部兵從雄討平之。遂於上津置南洛州,以仲遵為刺史。仲遵留情撫接,百姓安之,流民歸附者,相繼而至。初,蠻帥杜清和自稱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據授之,仍隸東梁州都督。清和以仲遵善於撫御,請隸仲遵。朝議以山川非便,弗之許也。清和遂結安康酋帥黃眾寶等,舉兵共圍東梁州。復遣王雄討平之。改巴州為洵州,隸於仲遵。先是,東梁州刺史劉孟良在職貪婪,民多背叛。仲遵以廉簡處之,群蠻率服。

仲遵雖出自巴夷,而有方雅之操,歷官之處,皆以清白見稱。朝廷又以其父臨危抗節,乃令襲爵上洛郡公,舊封聽回授一子。魏恭帝初,徵拜左衛將軍。尋出為都督金興等六州諸軍事、金州刺史。武成初,卒官,時年四十五。贈大將軍、華洛等三州刺史。諡曰莊。

子�恆嗣。起家本縣令,入為左侍上士。保定中,授帥都督,累遷儀同三司,出為純州防主。建德末,位至開府儀同大將軍。

李遷哲,字孝彥,安康人也。世為山南豪族,仕於江左。祖方達,齊末,為本州治中。父元真,仕梁,歷東宮左衛率、東梁衡二州刺史、散騎常侍,沌陽侯。

遷哲少修立,有識度,慷慨善謀畫。起家文德主帥,轉直閣將軍、武賁中郎將。

及其父為衡州,留遷哲本鄉,監統部曲事。時年二十,撫馭群下,甚得其情。大同二年,除安康郡守。三年,加超武將軍。太清二年,移鎮魏興郡,都督魏興、上庸等八郡諸軍事,襲爵沌陽侯,邑一千五百戶。四年,遷持節、信武將軍、散騎常侍、都督東梁洵興等七州諸軍事、東梁州刺史。及侯景篡逆,諸王爭帝,遷哲外御邊寇,自守而已。

大統十七年,太祖遣達奚武、王雄等略地山南,遷哲率其所部拒戰,軍敗,遂降於武。然猶意氣自若。武乃執送京師。太祖謂之曰:“何不早歸國家,乃勞師旅。今為俘虜,不亦愧乎?”答曰:“世荷梁恩,未有報效,又不能死節,實以此為愧耳。”太祖深嘉之,即拜使持節、車騎大將軍、散騎常侍,封沌陽縣伯,邑千戶。

魏恭帝初,直州人樂熾、洋州人田越、金州人黃國等連結為亂。太祖遣雁門公田弘出梁漢,開府賀若敦趣直谷。熾聞官軍至,乃燒絕棧道,據守直谷,敦眾不得前。太祖以遷哲信著山南,乃令與敦同往經略。熾等或降或獲,尋並平蕩。

仍與賀若敦南出徇地。遷哲先至巴州,入其郛郭。梁巴州刺史牟安民惶懼,開門請降。安民子宗徹等猶據琵琶城,招諭不下。遷哲攻而克之,斬獲九百餘人。軍次鹿城,城主遣使請降。遷哲謂其眾曰:“納降如受敵,吾觀其使視瞻猶高,得無詐也?”遂不許之。梁人果於道左設伏以邀遷哲。遷哲進擊,破之,遂屠其城,虜獲千餘口。自此巴、濮之民,降款相繼。軍還,太祖嘉之,以所服紫袍玉帶及所乘馬以賜之,並賜奴婢三十口。加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除直州刺史,即本州也。仍給軍儀、鼓節。令與田弘同討信州。

魏恭帝三年正月,軍次幷州。梁幷州刺史杜滿各望風送款。進圍疊州,克之,獲刺史冉助國等。遷哲每率驍勇為前鋒,所在攻戰,無不身先士卒。凡下十八州,拓地三千餘里。時信州為蠻酋向五子王等所圍,弘又遣遷哲赴援。比至,信州已陷。五子王等聞遷哲至,狼狽遁走。遷哲入據白帝。賀若敦等復至,遂共追擊五子王等,破之。及田弘旋軍,太祖令遷哲留鎮白帝,更配兵千人、馬三百匹。信州先無倉儲,軍糧匱乏。遷哲乃收葛根造粉,兼米以給之。遷哲亦自取供食。時有異膳,即分賜兵士。有疾患者,又親加醫藥。以此軍中感之,人思效命。黔陽蠻田烏度、田都唐等每抄掠江中,為百姓患。遷哲隨機出討,殺獲甚多。由是諸蠻畏威,各送糧餼。又遣子弟入質者,千有餘家。遷哲乃於白帝城外築城以處之。

並置四鎮,以靜峽路。自此寇抄頗息,軍糧贍給焉。

世宗初,授都督信臨等七州諸軍事、信州刺史。時蠻酋蒲微為鄰州刺史,舉兵反。遷哲將討之,諸將以途路阻遠,並不欲行。遷哲怒曰:“蒲微蕞爾之賊,勢何能為。擒獲之略,已在吾度中矣。諸君見此小寇,便有憚心,後遇大敵,將何以戰!”遂率兵七千人進擊之,拔其五城,虜獲二千餘口。二年,進爵西城縣公,增邑通前二千五百戶。武成元年,朝於京師。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