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響應。
後轉戰西北,與項羽等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投降高祖劉邦,四處征戰,吳芮被封為長沙王。
光武中興,有一位吳家人跟隨孝光武帝南征北戰,他是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亢金龍吳漢,官拜大司馬,去世後被諡忠侯,史稱廣平忠侯。
東漢一朝,大司馬吳漢一家,封侯者達十令人之多。在當時整個吳姓中,以這一支最為顯貴、最興旺發達。可以說,甭管啥太守、都尉,吳家才是眾家族的翹楚。
至於吳倘適才說的嶺南吳家,屬於當年勾踐滅掉吳國後被俘虜的吳姓族人。
嶺南吳霸家族,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人,他和北方後來的吳漢後人相呼應。
吳霸年輕時非常強壯,就任地方軍官。他曾帶兵駐紮湞陽,並施行軍屯,招攬流民開墾荒地,後人為紀念他的開發之功,將他曾駐守的山命名為吳山。
後來其又升廣鬱都尉,負責監視夜郎國。族人希望藉助其勢力遷居廣鬱肥沃之地,被吳霸以擾民為由制止,吳霸此舉深為當地百姓敬佩。
漢昭帝時其又升任牂牁郡太守,但是他的家人並沒有隨其遷移,一直住在南海與桂陽相交的那一帶。他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南海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面對這麼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不管是顧向還是陸康這兩親家,應對起來都有些難度。
不過,既然雙方註定了要在利益上有矛盾交集的話,不管是誰,都會選擇以壯大家族為己任。不要說吳家,就是趙家又如何?這就是吳郡的世家讓人頭疼的地方。
“諸位賢達有所不知,”吳倘嘆了口氣,畢竟趙雲名聲在外,當初哪怕就露了一面,在吳郡還是很得人心:“趙鎮南不僅殺土人,連漢人家族一樣毫不手軟。”
大家一聽有些納悶兒,你不是說吳家和宋家的事兒嗎?咋又扯到趙雲身上?設若是對方要放對吳郡家族,自然拼死也要上。否則即便孫堅這樣的姻親都會退避三舍。
當初他年至二十才娶妻吳氏,不就是看上了對方的家族麼?甭管自己隨時吹噓是孫武子的後代,孫家在歷史上出名就孫武與後代孫臏,其餘的沒有了。
而孫家想要興旺發達,必然聯盟幾個有底蘊的家族,孫堅都有些後悔聽吳家的攛掇,專門召集眾人來聚會了。能提升自家形象固然不錯,可還不能得罪人。
武陵那邊有五溪蠻,與零陵郡和鬱林郡、蒼梧郡交界的地方,那裡都是五溪蠻的地盤。五條溪水的發源地,那些蠻人世居於此。
他託辭要回家為次子慶賀,未嘗不是在逃避袁紹的聯盟。
零陵郡兵有兩個實力強大的左右郡尉顏良文丑,那又如何?就連如日中天的鎮南將軍趙雲都忍住沒有對這些土人動手,反而以懷柔政策,誘使其下山分封土地。
失去了山林的五溪蠻不再為患,在這一點上,孫堅十分同意張溫在涼州的做法,對土人、蠻人、胡人,過分的殺戮只能讓其更加瘋狂。
“吳兄此言差矣!”顧向毫不猶豫打斷他的話,儘管很不禮貌,他還是照做了。
“趙鎮南在交州不管是土人還是漢人,殺的打壓的都是劣紳,不用向解釋劣紳的含義吧?作為地主,你不好好對待農戶,拼命壓榨,適得其反!”
可能在這一點上,吳郡的世家們做得比中原好,要不然後來的黃巾勢力何其龐大?就連益州也有小股黃巾在起義,你何時聽說過吳郡一帶有黃巾鬧事?
很簡單,他們對待農戶不要說多優越,至少還是能給人家一口飯吃。什麼兵役徭役,就連大地主家都硬抗,我們忙著呢,隨時要去應付山越人。
此言一出,其他頭面人物看著吳倘,眼神就耐人尋味了。你們吳家的人,又不是主家,而是當年被越國征服過流落到交州的分支,自己作死,怪得誰來?
“是故他們也無可奈何!”吳倘見勢不妙,趕緊解釋:“想到龍川之地來尋求發展,誰知卻與宋家扛上了。”
原來如此,眾人心裡頓時輕鬆不少,不管是誰,哪怕是汝南袁家,和現在的趙家都不會刀兵相見,袁紹也在忙著剿滅五溪蠻呢。
“吳兄,你們的族人殊為不智。”顧向毫不客氣:“徽兒為龍川縣令不假,其上是南海太守史璜,再上面則為趙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