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9部分

漢桓帝審閱確認後,拍案稱好,命太尉黃瓊等議以吳勝次子吳允承封為奉祀侯,徙往吳郡主持吳姓始祖太伯廟祀。

這在吳姓發展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盛事。吳姓宗族得到朝廷的重視,皇帝的親自過問,太伯廟的官修,標誌著吳姓宗族的復興和繁榮昌盛。

至此,當初被越王勾踐滅國出逃的吳國後裔,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興衰坎坷,又迴歸到吳姓的故土吳郡。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吳家人是吳景,為孫堅的舅子吳景。他父母早亡,現在都跟著姐夫孫堅到處征戰,並在姐夫離開家鄉後撐起兩家,此刻還在武陵郡城臨沅。

吳倘的話引起了軒然大波,你吳家的人不管在朝廷多受重視,又世襲奉祀侯,僅僅一個名聲罷了,如何能與朝廷四鎮將軍之一的趙雲相比?

“吳兄此言差矣,”顧向有些反感:“趙鎮南海納百川,相容幷包。且其所治區域僅在交州,隔著會稽郡,和吳郡無任何關聯。”

還沒有說話的陽羨周家周賓、故鄣朱家朱治、吳郡張家張溫、廬江太守陸康沉默不語。

按說陸康是目前所有人中官職最高的,正因為這樣,他才不輕易說話。一旦有所言語,必然一錘定音,否則倒被人看輕了。

“唉,也是倘冒失了。”吳倘趕緊起身行禮道歉:“諸位當知,吳郡與會稽為世仇。今有南海宋家異軍突起,壓制我吳家人,他們紛紛前來求救。”

“有此等事?”陸康忍不住了,壓制吳家後裔就是幫助會稽人,至少在諸多吳郡家族的眼裡就是這個道理。涉及到世仇,哪怕他是一郡太守,也要擼著袖子上。

周賓、朱治、張溫也義憤填膺,設若今日沒有個說法,哪怕顧三公子是縣令又如何?此地還有太守呢。日後顧家必然會被諸家摒棄,要麼搬離要麼苟活。

“諸位,趙鎮南連區區農民都歡迎到交州,何況吳家乎?此中定然有差池。”顧向額頭上都冒起了冷汗:“宋家是趙家分支,原南越武皇帝趙佗後裔。”

“當大軍到處,所有家族紛紛拜見,不知你吳家可曾有人拜會?”

這話一說,大家臉上就掛不住了。在任何時候,肯定是幫親不幫理,而且宋家在嶺南的風評也不錯,眾人都是吳郡的翹楚,從沒聽說過宋家欺人之事。

更何況宋家人一直在壓制越人後裔山越諸部,說起來和大家的目標也是一致的。

在座的吳郡世家,整個郡的進四成土地都在他們手上,連太守都不會買賬。

要不然的話,朝廷為何大費周章,專門整什麼泰伯廟,就是為了讓本地人增加對朝廷的歸屬感。

否則,許戫本身籍貫就是這裡的,再怎麼著,找幾個老鄉幫襯自己也是應該的。

他就是害怕吳郡的世家目光短淺,動不動抱團,朝廷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中原世家和地方世家最大的區別,就是利用朝廷的資源,因勢利導不斷壯大自己的家族。

其他地方說好聽的叫世家,說不好聽就是在郡內鬧騰的土豪而已。

陸康臉色也不好看,要是他能在朝廷立足,何苦到江對面的廬江當一個太守?不上不下的。現在的趙家蒸蒸日上,搭上關係該有多好。

他目光炯炯,盯著吳倘,看他有啥說法。

至於孫堅,一個郡尉而已,是吳家的姻親又如何?(未完待續。)

第兩百二十五章何不送碳趙鎮南

儘管吳太伯建立了吳國,卻沒有直系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

後世耳熟能詳的臥薪嚐膽,吳姓的後裔被當成反面教材。從春秋五霸之一,轉眼成為越王勾踐的墊腳石,吳國也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又有許多的政權爭奪中失敗的王室成員,因為避難,被迫背井離鄉,流亡異國。吳王餘昧的兩個兒子蓋餘和燭庸,逃難至楚,家族遷居沈丘一帶。

吳王僚的兒子慶忌家族曾先後流亡到宋國和楚國;闔廬之弟夫概遷居棠溪。這幾支吳姓家族,後來都另立門戶,開創新的姓氏。

但更多的吳姓成員,流落異國後,還牢牢地守著自己的血緣標誌吳姓。他們在秦末漢初之際,突然猶如井噴,開創了吳氏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