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工人罷工,也是不斷髮生。1937年9月,黑龍江省孫吳縣平頂樹機場中國勞工2000餘人舉行罷工,1938年6月4日,哈爾濱制棉工廠及義聚成等14家工廠的工人舉行總罷工,1940年6月,北票礦冠山“協和寮”1000餘名被抓青壯年舉行罷工,都給日偽一定的打擊。
1940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在《關於開展敵後大城市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目前敵人依靠大城市在軍事上作為進攻的堡壘,在經濟上作為以戰養戰的中心,在政治上作為以華制華的據點,在文化上作為奴化敵戰區人民的大本營。如果在抗戰開始時我們由大城市退到鄉村,以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是正確的,那麼現在就要依靠鄉村打入城市,積極開展城市工作,要把這一工作視為黨的最重要任務。'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檔案選集》第12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491頁。'
根據這一指示,各地黨組織對淪陷區大城市工作都作出了新的部署,淪陷區人民反日偽的鬥爭開始出現新的局面。
第四編 轉入相持(1938。11~1940。12)
第二十四章 克服投降分裂危險,堅持團結抗戰
第一節 日本對國民黨的誘降新攻勢
一、歐洲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外政策的矛盾
1939年春天,日本陸軍部對世界形勢曾作過這樣的估計和設想:歐洲戰爭的爆發,很可能在1941~1942年之間,在此之前,日本可以得到大約3年多時間用以解決“中國事變”,滅亡中國;同時,作好參與世界戰爭的準備,準備同“想定敵國”蘇聯作戰,也準備同英、美交戰。陸軍部的這個設想,實際上成了日本政府當時解決中國問題的早期方針。
但是,到了這一年的夏末秋初,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對日本朝野震動很大。
8月30日,日本平沼內閣在難以應付的世界形勢下辭職,陸軍上將阿部信行被抬出組閣。
9月1日,德國發動“閃電戰”突然襲擊波蘭。
3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歐洲戰爭由此爆發。
歐戰的爆發,使日本統治集團受到強烈刺激,深感企圖用3年時間滅亡中國和作好參與世界戰爭準備的方針,已經遠遠落後於形勢,於是積極尋求適應國際形勢變化的方策。“北進”與“南進”之爭又起。
但是,困擾日本當局的焦點是處理中國問題,及早解決“中國事變”,才能放手“北進”或“南進”。日本統治集團雖在扶植汪精衛,但深感汪精衛集團缺乏武力和財力,難以解決“中國事變”;要想拔足泥潭,必須從瓦解蔣介石政權著手,對汪精衛的工作,就是對蔣介石的工作,把對汪工作作為對蔣工作的一個步驟。
與此同時,日本的國內問題也使日本統治集團焦慮不安。1939年秋天起,日本國力窮困趨向表面化。
首先是米荒,東京甚至不得不採取對居民每次限購2升以下的措施,人心極度不安。為此,日本政府決定拿出進口額的10%,用2億日元進口大米,這就打亂了整個的進口計劃。
其次是電力不足,煤炭短缺,生產計劃只完成80%。國家經濟力,特別是從英美勢力圈購入資源的力量開始失去伸縮力。為了擺脫經濟壓力,日本統治集團把指望轉向南方資源地區,但為了不使日蘇軍備失衡,又必須堅持充實北方軍備計劃。
這樣,日本便必須在南北兩個戰略方向上同時投下賭注,形成了日本國力難以承受的負荷。
日本統治集團經過一番激烈爭論之後,終於由外相野村吉三郎、陸相畑俊六和海相吉田善吾於1939年12月28日聯名簽署《對外政策的方針綱要》,確定,對歐洲戰爭採取“不介入的方針,最有效地運用帝國的中立立場,引導國際形勢,以有利於促進處理中國事變,同時採取措施,造成對建設東亞新秩序(包括南方在內)的有利形勢。”'〔日〕外務省編:《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書(184O—1945)》下卷,1969年再版本,《文書》第421頁。'
阿部內閣的這個方針綱要,基本意圖在於:把“中國事變”放在世界戰爭的大背景中去解決;所謂建設東亞新秩序,不僅包括日本、中國,而且要涉足東南亞和太平洋;用建立汪政權去誘惑蔣政權,作為解決“中國事變”的策略。
二、日本的政治誘降新攻勢
1939年6月,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