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0公里的西部戰區調往遠東。1945年3月~4月,遠東部隊進行了換裝,調運到遠東的有570輛T—34坦克和其他技術兵器。4月底,大本營最後決定井批准把具有在類似遠東自然條件下作戰經驗的部隊從西線調到東線。蘇軍向遠東集中兵力期間,沿西伯利亞鐵路幹線傳送了2500列列車,其中1666列運送軍隊,1000餘列運送裝備和物資器材,共計13。6萬個車皮。從5月6日到7月底止到達遠東的有4個集團軍(第5、第39、第53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共27個師、12個旅及特種部隊。到遠東戰役開始時,後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1和第2方面軍,共有4個坦克和機械化軍、80個步兵、騎兵和坦克師、30個旅等,兵力超過15O 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6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輛,作戰飛機3800架以上。'〔蘇〕華西列夫斯基:《畢生的事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版,第650,第665頁。'
總之,至1945年8月初,蘇軍在兵力和兵器方面,特別是在火炮、坦克和飛機方面,形成了對關東軍的絕對優勢。
在此期間,由於歐戰勝利陸續東調兵力,美、英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優勢日益增大。1945年2月下旬,美軍攻佔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控制了呂宋全島。接著,佔領硫黃島,並逼近沖繩島,4月1日,美軍在沖繩島登陸,6月30日攻克全島,直逼日本本土。日本法西斯的滅亡,已經指日可待。
二、日本政治、經濟危機加劇,外交求和處處碰壁
法西斯德國的崩潰,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連遭慘敗,己使日本的政治和經濟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1945年初,日軍大本營估計:日本能夠有組織地進行戰爭的時間,“即便竭盡所有努力,大概也只能以1945年中期為限。”'〔日〕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原書房,1970年版,第732頁。'
日本國力枯竭,矛盾與危機日益加深。長期的大規模的侵略戰爭,使日本帝國主義經濟走向崩潰。日本是一個島國,幅員狹小,資源貧乏,難以支援大規模長期的戰爭。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很大,由侵華戰爭不斷擴大,嗣後又發動太平洋戰爭,隨著在侵略戰爭中的夫利及長期戰爭中大量物資消耗,使軍費開支逐年增加,發展到無限膨脹的程度。1937年,日本軍費開支32。7億日元,佔當年國民生產總值234億日元的14%。1944年,軍費開支735億日元,佔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745億日元的98。5%。'日本統計研究所八:《日本經濟統計集》第35l 頁。'
日本的龐大軍費開支是靠在國內大量發行公債、增加稅收和對佔領區資源的掠奪來償付的。到1937年,日本政府發行公債累計118。92億日元,1945年為1295。60億日元。濫發國債,也遠遠填不滿侵略戰爭不斷擴大所需軍費開支的無底洞。因而,日本帝國主義的軍費開支53%靠發行公債,27%是靠對佔領區國家的直接掠奪,其餘20%主要是靠增加稅收。'日本歷史學研究會:《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
公債、稅收的逐年增加和擴大,直接導致的是日本國內惡性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以日本1936年批發物價指數為100,1937年上升到125。5%,1945年上升到350。3%。'《日本統計年鑑》第634頁。'
物價上漲,使日本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陷入飢寒交迫,衣食無著的困境。到1945年7月,每人每日供應定量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雜谷、薯類等代食品。其他生活必需品更是匱乏非常,因而黑市氾濫,人民怨聲載道。
總之,1945年春夏,日本“人民處於飢餓、寒冷、囚首垢面的狀態,象奴隸和囚犯一樣地朝朝暮暮過著忐忑不安的生活。城市住宅由於軍需生產的膨脹而極度不足。徵用工擠在就地搭起的窩棚裡僅僅能夠容身而已。”'日本歷史學研究會:《太平洋戰爭史》第4卷,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8'
日本的戰爭經濟體制已經面臨總崩潰的敗局。據聯合國和盟軍總部統計,如果以1937年為100,日本的生產總指數在1944年達到144,到1945年則降到57。換一句話說,戰爭末期日本的生產比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減少近50%。到1945年3月底,由於日本海軍已徹底被擊潰,飛機、艦船遭到毀滅性打擊,特別是日本從南太平洋佔領區域掠奪戰略物資的運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