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遺漏了,加上在不顯眼的位置,結果沒有塗掉。也可能不少人都認為這條標語很生動很有趣,因此不想刷掉它,公道自在人心嘛!直到90年代末,人們還能清清楚楚看到那有點陳舊的七個大字:“金箔梁山聚好漢!”這既是改革開放程序的歷史見證,也是金箔廠立志改革、謀求發展的動人之筆!

看到這一幅幅鮮活的廣告標語被一夜之間塗掉了,何大福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決心爭口氣,與市縣領導較個勁,辨個是非。他認為,這樣做不是個人顯能,而是關係到改革開放之路到底怎麼走的大是大非的問題。於是,他將金箔廠招攬人才、大膽啟用人才的事情,寫了一個新聞報道,投寄到《 人民日報 》,標題就是:“金箔梁山聚好漢!”結果,見多識廣的《 人民日報 》資深編輯就用這個標題,一字未改地登了出來。何大福###異常。他找了幾份《 人民日報 》,將這個報道剪裁下來,分別寄給市委唐書記、縣委朱書記、縣政府萬縣長、宣傳部張部長,並特地加上了一段話:實踐證明,金箔廠的“金箔梁山聚好漢”那條標語是沒有問題的!

唐正書記看到信,非常不悅。他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金箔廠領導竟敢與堂堂市委書記叫板,居然以《 人民日報 》來壓他,難道這就叫改革?於是,在上面批了一行字:“共產黨人必須善於明辨是非,保持黨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機,攪亂了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

朱有才書記看到信,也非常不悅。他更沒有料到自己手下竟有這種“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幹部,竟敢頂撞上司。他後悔:這樣的幹部,當時讓他去金箔廠是否失誤?於是,他也在上面批了幾個字:“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是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在改革開放這個特殊時期,我們只能服從市委。輿論的觀點,只能參考。”

萬慶彪縣長也在信上批了字:轉告何大福,集中精力辦好金箔廠。

何大福寫這條新聞報道的時候,是1984年夏。適逢中央高層在###、###的領導下,在改革開放的問題上形成共識,這才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也使倔犟的何大福逃過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劫難”。

無論好事還是壞事,一旦經過高層人物的干預,都會遠近聞名。正因為何大福刷了這條標語,唐正書記才知道金東有個金箔廠,也記住了金東有個何大福。

。 想看書來

是人才不受限制,是關係嚴格控制(1)

“金箔梁山聚好漢”的資訊像一叢馥郁芬芳的鮮花,引得蜂飛蝶舞,聞香而來;又像是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無數人才翩翩而至。

那時候,人事制度十分僵化保守。因此,一條“金箔梁山聚好漢”的標語,宛如在當地丟下一顆原子彈,震憾著人們的心靈。首先是金箔廠內部不少人躍躍欲試,準備大顯身手。緊接著,縣內、市內各路人才“毛遂自薦”,要上“金箔梁山”,爭當一百單八將。

何大福殫精竭慮,要延攬四方英才,在金箔廠建立三支隊伍,即:管理隊伍、生產技術隊伍、營銷隊伍。可是他遇到的障礙不僅僅是那幾個與自己觀念相悖的人,更大的阻力是長期以來形成固有模式的人才觀、用人觀。那些保守的、極左或者極右的人事政策、用人制度,成了金箔廠在人才使用上的攔路虎。

何大福深深懂得: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產品的競爭,產品的競爭核心是技術的競爭和管理的競爭,而技術和管理的競爭,最終還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人才,跟誰競爭去?縣裡只曉得調他到金箔廠來,可到金箔廠光靠他一個光桿司令能打好仗嗎?

他決心衝破挖掘人才的阻力,在人事制度上先來一場革命!

何大福親身經歷過“###”。他說:“###中的那一套,比如大造輿論,也可以拿來用用,只要換換內容就行了!”

回想當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死記硬背毛主席語錄。那時候,小紅本本人手一冊。人們早中晚、大會小會都要背誦“最高指示”。

何大福最熟悉的毛主席語錄是:“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都要先造成輿論。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

這段語錄,何大福感悟很深。

何大福心想,要想從人事制度上來一場“革命”,必須在輿論上造勢,先“安民告示”,後“採取措施”。否則,他每提拔、調整一個人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1984年下半年,何大福親自寫了一篇“安民告示”。他將這篇“安民告示”印發給全體幹部職工,張貼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