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7部分

就會聯合宋國,而當宋國威脅到他們,他們又會聯合遼國,靠著這種國策,他們建立起了三國鼎立的均衡關係。但現在,他們賴以生存的國策已經出現了重大的問題,鄭臨風與金國的橫空出世已經打破了這種均衡,遼國已經被金國逼上了絕境,宋國也被鄭臨風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兩國鄰居即將被兩個更加強大也更具威脅的鄰居所取代,夏國能不急嗎?

對夏國來說所幸到現在為止,他們還沒有與鄭臨風及金國接壤,還沒有直接受到來自他們的威脅,但只要他們不傻,他們就應該明白以目前的形勢他們的這種"幸運"並不會再持續太久,一旦大遼不復存在,夏國就是鄭臨風與金國的下一個目標。而他們現在已與宋國徹底翻臉,他們所能依靠的還是隻有大遼!

耶律東利的話得到了眾大臣的贊同,耶律延禧也是喜出望外,這個計策是耶律東利提出來的,而且也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去執行這個計策了,因為他是耶律南仙的親弟弟,也就是夏帝李乾順的親小舅子,於公於私,李乾順都應該會給自己小舅子一點面子。

耶律延禧也對耶律東利越看越滿意,耶律南仙是被自己收為了義女才封了成安公主,從這層關係上說,耶律東利也就相當於自己的義子,看著耶律東利在大殿之上滔滔不絕、思路清晰的分析當前的形勢,再對比一下那些碌碌無能卻佔居高位的宗室近親,耶律延禧不禁一聲感嘆,誰說宗室無才?眼前這名宗室旁枝不就是個反例嗎?除了他,還有,耶律延禧心中不禁一黯,他想起了耶律大石,事實證明他沒有看錯耶律大石,耶律大石用他的死證明了對他和大遼的忠誠!

耶律延禧隨即任命耶律東利為自己的特使,帶著自己寫給李乾順的親筆信即刻啟程去往夏國。

同時,耶律延禧下令全軍提高警惕,準備隨時應對來自金國和耶律淳的進攻,一定要堅持到夏國援軍的到來!

耶律淳只是虛張聲勢,他當然不會進攻耶律延禧,金國原本倒是準備進攻耶律延禧,但鄭飛的到來卻讓他們臨時改變了主意,在他們看來,耶律淳得到了鄭飛的幫助後實力暴漲,已經重新擁有了跟他們叫板的實力。而他們剛剛才佔領上京道,立足未穩,還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它,這個時候如果貿然進攻耶律延禧,他們擔心很可能會被耶律淳找到機會進攻他們,就像上一次他們原本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卻被耶律淳突襲東京險些得手一樣。所以金國也選擇了暫時休兵,一面抓緊時間整頓上京道,一面調兵遣將堤防耶律延禧和耶律淳。

就這樣,隨著鄭飛的到來,各方勢力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偃旗息鼓。

按照協議的約定,龐萬春與花榮督促耶律淳立刻將原南京道大軍官兵的家屬遷往他們的駐地,讓官兵們家人團聚,

耶律淳不敢不答應,以前他可以將那些家眷當作人質,但現在卻不行了,遵守協議是一方面,如果強行繼續扣留這些家眷,勢必會引起老部下的反感與不滿,不利於他接下來重新拉攏原南京道大軍的計劃。所以他不但要歸還那些家眷,而且還要好好的歸還,

耶律淳連下聖旨,下令補足所有官兵的薪俸給他們的家眷,下令赦免所有獲罪家眷的罪責,他還從許多軍官和普通士兵的家眷中選出了一些人當作代表召進"皇宮"款待了一番,讓他們去給那些官兵傳話,告訴他們,"朕"理解他們當初不得不投降的苦衷,"朕"一點也不怪他們,如今即便大家已經分屬不同的陣營,但大家永遠都是"一家人",沒事常"回家看看","朕"想念他們。

風風光光的送走了那些家眷後,耶律淳隨即開始暗中接觸天道軍中原先自己的老部下,為了保險起見,他首先接觸的還都是那些曾經的親信部下,但他很快就驚訝的發現情況有些不對勁,所有的訊息都是石沉大海毫無迴音,可據他派去送信兒的又說,無論是他的口信兒還是親筆信都的確是當面送達給了那些將領。

怎麼會這樣?耶律淳又派人再去聯絡,這次是換了一批將領,但結果同樣是石沉大海毫無回信!

耶律淳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這些將領已被嚴密的監視了起來,以致他們無法跟自己聯絡,想想也正常,那鄭臨風既然敢把他們派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自然會對這些將領有所堤防,

耶律淳不死心,決定親自去一趟,他以慰軍的名義去往前線,當然,按照協議他還是要首先知會龐萬春二人,在徵得他們的同意後才能進入軍營,他本以為龐萬春二人會找藉口推三阻四阻止他當面接觸自己的老部下,誰料,龐萬春與花榮毫無猶豫的就同意了耶律淳的請求,不僅如此,他們還主動以軍務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