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著作,也會被看作是對毛澤東思想著作的不尊,更何況我們讀魯迅、馬列,是以此作為批判現實的理論武器,那就更是大逆不道。在當時,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形式不同的讀書小組,後來被稱之為〃民間思想村落〃,據我所知,就有不少讀書小組被當作〃反革命小集團〃而遭到殘酷的鎮壓。而這樣的危險性,我們都是意識到的,也就是說,當時我們是冒著風險,頂著巨大的壓力來讀書的。我們那個讀書小組,大部分成員都是小學畢業生、中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是大學畢業生,都稱我為〃錢師〃。這些年青朋友都向我提出一個要求:希望我給他們講講西方文學經典,因為他們很少接觸過。一個偶然的機緣,得到一本法國喜劇大家莫里哀的《鏗吝人》。但又不敢公開地講,只能選擇一處偏僻的深院,大家一個一個地溜進去,然後拉上窗簾,在昏暗的燈光下,輕輕地講: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次講課。
。←蟲工←木橋 書←吧←
第15節:我們〃中的〃我〃,〃我〃中的〃我們〃(1)
6。 〃我們〃中的〃我〃,〃我〃中的〃我們〃*
〃我們〃社成立十年了!這是很讓人興奮的,一個大學裡的學生社團,能夠這樣堅持下來,而且隊伍越來越壯大,很不容易。這是我首先應該向大家表示祝賀的。另一方面,作為一個顧問,我也有很多的感慨。因為在座的同學,我都不認識了。我是2002年8月退休的,而同學們大部分都是在此之後入學的。見到你們,我真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不過我們之間好像還能夠進行對話,這又是我感到欣慰的。
今天,我主要想和同學們討論一個問題。十年前,〃我們〃社剛成立時,我有一個題詞,講的是我對〃我們社〃命名的理解,一共十個字:〃我們中的我,我中的我們。〃當時,我沒有作任何解釋,這十年來,也沒有機會講,今天,就來作一個遲到的說明吧。
我之所以十年不變地關注,今天又要來特意談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和〃我們〃的關係,是一個現、當代文學裡的大問題,也是一個人生的大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下的中國,或許還有一種現實的意義和迫切性。
這也是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多數人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在座的同學,大部分已經做到了〃衣食無虞〃,不愁吃,不愁穿,也有地方住……其實,都是你們的家長、國家給包了。這時候,你就應該考慮,如何有尊嚴、有意義地活著,追求怎樣一種合理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這就是〃價值重建〃、〃生活重建〃的問題。具體地說,你就必須思考:要追求怎樣的更健全的人性發展?如何更新、建立更健全的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如何更新、建立更健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個人和國家、社會、世界的關係,個人和自然、宇宙的關係?等等,以此重新確立自己的生命個體在群體、社會、世界的位置,建立屬於自己的健全的人性秩序,為自己的生命給出一個意義。
在這樣的視野下,同學們大概已經明白我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的意義了。〃我〃和〃我們〃的關係,也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係,應該是我所說的〃價值重建〃、〃生活重建〃的核心問題之一。它所涉及的問題也很多,今天無法全面展開。我想從一個歷史的角度來討論,看看二十世紀裡我們中國人,中國知識分子在這個問題上曾經有過怎樣的思考,曾經走過怎樣的路:這也是我經常提到的〃二十世紀中國經驗〃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是比較強調〃我們〃的,它對人的理解和想象是:人是家庭中的人,社會中的人,國家中的人,而比較少地考慮個體的人。魯迅他們那一代,以後〃五四〃那一代,所面臨的就是這個問題。魯迅在五四時期所寫的雜文裡,就十分感慨:中國人只有〃父親的兒子〃、〃母親的媳婦〃的概念,而沒有〃人之子〃的概念,不承認子女是〃獨立的人〃,有〃與成人截然不同〃的獨立的〃孩子的世界〃。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子女對父母的依附關係,〃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因此,魯迅這一代先驅者就提出了要〃解放自己的子女〃的呼籲,其關鍵就是承認他們的生命個體獨立地位、權利和價值(參看《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等文)。於是,就有了魯迅《傷逝》女主人公子君的那一聲吶喊:〃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裡的中心詞,顯然是〃我〃,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幾乎可以看作是五四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這樣,〃個性解放〃就成為五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