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而讀書,如我們這裡所說,就是和古今中外的沒有見過面的朋友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而最神妙之處,就在於這些書上的朋友,是你可以自由挑選的,而且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如何〃擇友〃,即讀什麼書的問題。我們提倡閱讀經典,就是因為這樣你就可以和真正的思想、文化、科學、文學的大師對話,從他們那裡直接吸取人類文明的精華,使自己在人生起點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佔據了精神的制高點。這樣,你就為自己的理想、信仰的建立,吸收廣泛的精神資源,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理想、信念、信仰,不能產生於個人的苦思冥想中,而必須建立在深厚的知識學養,和人類文明的精神繼承的基礎上。
這裡,還要說到大學生的另一個特點。我在很多場合,都談到〃大學是最美好的人生階段〃,因為你既享有公民的權利,又基本上沒有公民的義務。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中學階段,你還不是公民,是〃未成年人〃,你基本上沒有獨立自主權,你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家長、老師決定的,你的讀書更是受到高考的制約;而現在,你成了公民,又沒有高考的壓力,你就可以獨立地設計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自主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另一方面,你又還處在人生的準備階段,社會並不要求你服務,基本上沒有什麼義務,這樣你就處在一個相對的可以自由、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精力的人生階段。這是十分難得,因而必須珍惜。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自由讀書的大好時機,大學、研究生期間,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讀書上,特別在閱讀經典原著上好好下工夫。而閱讀又應該廣泛的:不僅讀古代經典,也讀現代經典;不僅讀中國經典,也讀外國經典;不僅讀自己專業的經典,也讀專業以外的經典;不僅讀經典,也讀其他著作,這就是所謂〃開卷有益〃。為什麼要強調廣泛,不主張過早地把讀書的範圍集中在一、兩個經典作家、經典著作上?那會限制了你的視野,缺乏必要的比較、選擇,是不利於自己的獨立世界觀的形成與發展的。我們要有這樣的氣魄與胸襟:將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盡收眼底,將盡可能廣泛的精神資源吸納於心,有了豐厚深廣的精神底氣,你才可能有真正獨立的選擇和創造,從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理想,建立起自己的信仰。
這就是說,我們提倡與強調在大學、研究生階段要自由、自主的廣泛讀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獲得謀生的手段(當然我們也不必迴避這方面的目的),更是為了自身的精神成長,是為了解決自己的人生觀問題,建立自己的終生信仰打基礎而讀書,是為了〃立人〃而讀書。我們讀書、學習、作研究,都要問一個問題:和自己的生命成長有什麼關係?和自己的生命無關的讀書,那是死讀書;和自己生命無關的研究,那是毫無活力的研究。
這裡,我想講一點個人的,也是我們這一代的一段經歷和經驗。那是在〃文革〃後期,客觀現實的種種,都使我們感到絕對的失望,我們自己也陷入了極度的迷茫:這種情況頗有些接近今天的某些敏感的大學生。怎麼辦呢?於是,一群朋友悄悄集合起來組織讀書小組。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要透過讀書,解決〃自己向何處去〃的問題。但我們又都是〃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理想主義者,因此,在我們看來,〃自己向何處去〃是和〃中國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這樣一些更廣闊的、更根本的問題連線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是把自我生命的成長和祖國、世界的命運聯絡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讀書動力:為尋求國家、民族,以至世界發展道路而讀書,為尋求自己精神發展之路而讀書,一句話,為尋求真理而讀書。
但另一方面,我們當時的讀書環境,條件又是極其惡劣的,是今天你們所難以想象的。首先是沒有書可讀。〃文化大革命〃中把許多書都燒燬了,或者封存了,而我們又地處貴州這樣的邊遠地區,就更找不到書讀。我們就只有偷書,這裡不妨向大家坦白:我也和學生一起將學校圖書館封存的書偷出來讀,當時我們都拿魯迅小說裡的孔乙己的話自嘲:〃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但即使這樣,能夠讀到的書也很有限,我們當時讀的主要就是魯迅的書、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書。我們讀得很認真,一字一句地讀原著,一起討論,熱烈地爭辯。而這些討論、爭辯,都只能秘密地進行。因為在〃文革〃中,古今中外的著作,都被稱為〃封(封建的)、資(資本主義的)、修(修正主義的)〃,閱讀、討論這些著作就會橫加〃放毒、散毒〃的罪名。即使是讀魯迅著作、馬列主義經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