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兵力很多,護國軍沒能攻破其正面陣地,而且傷亡慘重。無奈之下,蔡鍔決定暫時退軍。經過休整,護國軍的兵力和士氣有所恢復,袁軍因後援不繼而士氣低落,並出現了彈藥和糧食短缺,蔡鍔趁機全線反擊。3月15日,廣西將軍陸榮廷在梁啟超等人的遊說下,宣佈廣西獨立。隨後,經過一個多月的交戰,袁軍大敗。
1916年4月,廣東、浙江相繼宣佈獨立,袁世凱迫於形勢,宣佈取消帝制,雙方停戰。4月16日,馮國璋勸袁世凱退位。5月8日,南方各獨立省份在廣東推黎元洪為總統,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煊為副撫軍長,同時逼迫袁世凱交出政權。隨後,四川、湖南也宣佈獨立。6月6日,袁世凱因病去世。7月25日,革命黨人宣佈停止軍事行動,護國戰爭到此結束。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史前遺蹟(1)
雲南文化源遠流長,文明遺蹟、文化留存燦若星辰,在世界文明遺址寶庫中熠熠生輝,記錄了遠古時代的人與事、情與思。徜徉其間,思古情懷不禁油然而生。
一、鶴慶“天子洞”石刻
鶴慶地處雲南省西北部,在大理州北端,北與麗江毗鄰,是大理、麗江兩大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區的連線點。全縣有六鎮四鄉約30萬人口,其中白族佔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此外還有漢、彝、苗、傈僳、壯、納西等22個民族。
鶴慶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西漢至唐初,這裡均為重鎮。明清時期,此處曾是商賈雲集之地。從古代到近代,鶴慶曾培養出一大批仁人志士,有“文獻名邦”的美譽。
“天子洞”石刻位於鶴慶縣辛屯鄉逢蜜村西側天子洞南壁的崖石上。“天子洞”又叫青元洞,洞高約30米,深不可測。洞內一分為二,南洞內有古代的石刻佛像,石像坐西向東,雕刻在高約7米、寬約6米的崖石上。畫面正中是一尊高約1�5米的直立觀音,姿態輕盈動人、儀表慈祥。石像兩側雕有羅漢和石猴,形態各異,形象生動。尤其是畫面中的石猴,依山勢和石色而作,雕刻技藝精湛,頗有情趣。整個雕刻設計嚴謹,富有立體感。據說:這些造像是民國初年蘇榮生等人,招來麗江九河工人所刻的。洞內還有很多垂懸著的、形態不一的石鐘乳,極為美觀。1987年,鶴慶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二、鶴慶縣金墩鄉
火葬墓群
金墩鄉火葬墓群位於鶴慶縣上關鎮馬廠村三臺山。據有關資料記載:20世紀50年代,龍華山腳就曾發現過明清墓。1993年,鶴慶農民在開荒種梅子時,無意中又發現了大量火葬墓碑。經專家考古挖掘,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釉瓷罐、青花瓷罐、陶罐、經幢、大理石梵文碑等文物,還有大量人骨骸。據分析,這是明代的火葬墓群。
金墩鄉火葬墓群儲存完整,佔地6000多平方米,預計有墓葬2000餘座,已經挖掘了1300餘座。其中火葬墓群佔絕大多數,土葬墓只有百餘座。該火葬墓群具有範圍大、時代長、造型種類豐富等特點。
考古人員對出土器物進行分析後,認為墓地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理國時期,因大理時期是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交匯點,所以這裡出土的部分器物上有梵文。由於有些器物外形為蒙古包形狀,而且多為陶罐,因此推斷部分墓室是元朝年間的。
金墩鄉火葬墓的外觀各不相同,有的還有碑座。上面立碑幢的多為富人墓,所用骨灰罐大多很精緻;窮人墓沒有石碑,墓上立一塊石頭作標記,骨灰罐為陶罐、土罐。
金墩鄉火葬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重要的考古價值,因為器物中有大量中、梵文同時存在的現象,還有十二生肖形象與文字對應,並且有白族自創的文字,這些對研究中梵文字和白族歷史文化有很高的價值。在出土文物中,還有大理國的火罐,當時使用的貝幣、刀形幣等珍貴文物,這對研究大理國的歷史經狀況均很有幫助。
三、石林等地古長城遺址
20世紀末,我國考古專家經過複雜的考古研究,終於確認被石林當地群眾稱為“長城埂”的古遺址乃是我國南方的一條古長城。此埂寬約3米,高約3米,起自雲南曲靖,在天生關村入石林縣境,經北小村、水塘鋪東、戈衣黑等地而南入彌勒縣,最終到達瀘西,全長300餘里,全部用自然石和土築成。
第二章 史前遺蹟(2)
在古書資料中,石林古長城被稱為“韃子城”。“韃子城”為彝語,“韃”意為“埂”,“子”意為“界”,“城”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