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段子興在宜良被俘虜,大理國滅亡。

大理國從建立到滅亡,歷經316年和22位皇帝,其*有9位皇帝在崇聖寺出家為僧,堪稱皇帝出家人數最多的“國家”。

七、元朝時期的雲南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徵雲南,攻破大理國,並抽調很多漢族軍隊來雲南屯田戍守,主要分佈在保山以東、紅河以北的地區。1267—1271年,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這一時期,蒙宋戰爭已經展開,忽必烈開始攻打南宋,進行統一全國的作戰。蒙哥汗在攻宋時,命喪釣魚城(四川合川),忽必烈在開平(內蒙古正蘭旗)繼汗位,為元世祖。很快,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和林(蒙古烏蘭巴托西南的喀拉和林)稱帝。忽必烈為*阿里不哥,暫與南宋息兵修好,但仍沒有放鬆對雲南的控制。

忽必烈在平定阿里不哥和李璃之亂後,政權得以鞏固,遂開始為滅宋做準備。經過襄樊之戰等眾多戰役,在滅宋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派賽典赤到雲南,並於1276年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使它成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政治上改變了過去殘酷屠殺的辦法,注重改善民族關係、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在經濟上制定合理的賦稅,並積極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最為突出的就是整治五百里滇池。由於滇池氾濫成災,賽典赤徵召很多民工開鑿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然後透過長江匯入大海。這個海口使滇池水位保持平衡,既不會乾枯,又免除水患,使得滇池周圍成為良田。賽典赤任雲南行政長官6年期間,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於公元1280年病故於昆明,當地百姓長哭於街巷鄉野。

公元1290年,忽必烈封皇長孫甘麻刺為雲南梁王,並平定大理,建立雲南行省,實現了南北大統一,結束了雲南在歷史上長期割據的狀況,打破了疆界的地區壁壘,建立了驛站制度,吸引很多漢族商人來雲南經商。這些都促進了雲南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雲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此外,大量蒙古人和漢人來到雲南地區,與當地的彝族、白族、傣族、納西族、哈尼族、獨龍族、苗族和瑤族等民族不斷融合、相互依存,促進了雲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章 歷史沿革(6)

八、明朝時期的雲南

元朝末年,政府政治黑暗,經濟衰敗,統治者橫徵暴斂,社會矛盾嚴重激化,終於導致元朝的滅亡。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

1381年,元朝梁王阿魯溫在雲南造反,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帶30萬人馬,分兵兩路南下平定雲南。很快,他們就攻克昆明,殺死元朝梁王,在雲南建立了明朝政權。明軍進入雲南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明朝軍隊先在曲靖試行屯兵法,並初步取得了成功。屯兵法因此在雲南全面推廣開來,後來進一步擴大為軍屯、民屯、商屯三種形式。

軍屯是明代採用的主要屯田形式,既可以戍衛邊防,又能積蓄軍糧。當時雲南地廣人稀,明政府就把內地大量官兵派遣到雲南屯田。據歷史資料統計:在洪武后期的十幾年間,明朝調到雲南進行屯兵的人數就達28萬。民屯主要是從內地招募農民,或者由部分流放邊疆的罪犯來屯田。商屯是指鹽商為得到政府專賣食鹽的許可,必須用糧食和政府交換,而送糧食到邊疆地區費用高、成本大,商人的利就薄了。於是,他們在內地招僱了一些農民直接到雲南開荒種地,再把糧食就地交給當地政府,然後在內地領取食鹽,這樣也使大量漢族人口進入雲南。經過屯田,在明朝遷移到雲南的漢族人口總數已超過境內其他民族的人口數量,且漢族移民在人數和規模上都勝過以前的各個朝代。根據史料文獻記載:洪武時期雲南有人口約26萬,可是到了明後期的萬曆初年,雲南全省人口就增長到150萬。人口的自然增長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還是漢族人大量遷入所致。

九、清朝時期的雲南

到了明朝末期,政府統治*,宦官當道,社稷岌岌可危。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崇禎皇帝自殺。隨後,山海關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並在山海關戰役中擊潰李自成。這時以李定國為代表的大西軍擁護著流亡皇帝永曆,將昆明作為復辟的基地。清順治16年(公元1659年),吳三桂率軍進攻雲南,永曆帝及隨員逃往緬甸,吳三桂因立下戰功而被封為平西王,在雲南開藩。公元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