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綜合症。在新的經濟繁榮形勢下,英國大量進口設計更為精美的歐洲產品和亞洲的廉價商品,隨之導致收支失去平衡,英鎊危機和貶值,加劇了通貨膨脹,人們要求增加工資的呼聲更加強烈。在不同的時期,英國政府採取了控制市場價格、制定提薪法規和收緊銀根等一些措施來制止通貨膨脹,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但這些措施很少能夠長久地發揮作用。英國的汽車工業逐步受到外國競爭者的削弱;曾經盛極一時的造船工業變得越加依賴於海軍一家的訂貨;電子產品與摩托車的生產廠家失去了市場競爭能力。在這一趨勢下,也有一些公司(如帝國化學公司)例外。倫敦商業區的金融業運作良好,零售業也依然十分發達。但是,受到侵蝕的英國工業基礎卻已無法挽回。1971年,英國加入共同市場,但並未從那裡得到它所希望的靈丹妙藥。英國一方面把自己拴在歐洲共同體實行的農產品高價政策上,同時把國內市場敞開,引來了製造業更為激烈的競爭。北海油田也並非天賜寶物,它雖然為英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但又使得英鎊升值,損害了英國工業品的出口。
經濟統計數字向人們表明,的確出現了貝羅克所說的“大不列顛工業衰退的加速度”。英國在世界製造業生產中所佔的比重從1953年的,降為1980年的4%。英國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也急轉直下,從1955年的降為1976年的。1945年,英國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位,但後來西德、日本、法國一一超過了它,歐洲許多富裕的小國人均收入也紛紛超過了它。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可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被西德、法國以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拋在後面,降為更加接近於地中海國家的水平。當然,英國在世界貿易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的下降,還應歸咎於這樣的事實:由於特殊的技術與歷史條件,英國在早些年曾擁有與其本身不相稱的過多的財富與貿易額,既然那些特殊條件已不復存在,其他國家已經有能力發揮自己的潛力,那麼,英國的地位相應下降乃理所必然。至於英國的地位是否應該下降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大,則又當別論。與其歐洲鄰國相比,英國的地位今後是否還會進一步下降,目前也還難以預料。20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的經濟衰退趨勢呈現出一種平穩的狀態。它仍然是世界第六經濟大國,而且擁有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與勞埃德·喬治時代甚至1945年的克萊門特·艾德禮時代相比,目前的英國無論如何也算不上一個泱泱大國,而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中等大國罷了!
正當英國的經濟在相對衰落中失去活力的時候,西德則在創造“經濟奇蹟”。這裡有必要再次強調,這種發展相對來講是十分“正常”的。即使在分裂狀態下,聯邦德國仍擁有歐洲最發達的基礎設施,擁有豐富的國內資源(從煤一直到機床廠),同時還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國民,這一點在管理人員、工程師和科學家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其中有不少人才是從東德逃過來的。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德國的經濟力量都因國家軍事機器的需要而走上了邪道。現在國家的力量可以(像在日本一樣)投入商業成就之中,唯一的問題只是恢復的程度。德國的大企業曾輕易地適應了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以及納粹統治的需要,現在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學習美國的管理思想。它的大銀行再一次得以朝著工業發展的方向發揮重大作用。它的化學和電氣工業不久也東山再起,成為歐洲工業中的巨人。大量卓有成效的汽車公司,比如大眾和梅塞得斯(賓士),對數以千計的供應廠商具有必然的“增效作用”。隨著出口的興旺,德國已成為世界出口貿易中僅次於美國的出口大國。越來越多的公司和經濟社群要求吸收“客工”以滿足其對非技術工人的迫切需要。德國經濟再一次——這是100年中的第三次——成為歐洲經濟發展的“發電廠”。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32)
從統計方面來看,西德的歷史好像是一系列不斷成功的記錄。即使在1948年和1952年間,德國的工業生產也增長了1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67%。隨著它的總投資額達到歐洲最高水平,德國廠商就能獲取現成的資本,從中得到巨大好處。它的鋼產量在1946年實際上還等於零,不久就居歐洲之首(到1960年超過了3 400萬噸),其他的工業也都取得了大致相同的成就。在國內總產值方面,它每一年都取得最高的增長率。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在1952年只有320億美元,而10年之後卻躍居歐洲第一(約890億美元),到20世紀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