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避免進燙食及發黴的食物等,飲食宜清淡、新鮮、易消化。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加強護理,注意進食後少量飲水,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幫助病人克服悲觀、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

【臨證備要】

1。噎膈的治療應重視顧護津液及胃氣。陰津虧耗是噎膈之本,疾病初期,使用行氣、祛痰、活血之品時當兼顧益氣養陰,以免生變;後期津液枯槁,陰血虧損,治當滋陰補血,可選沙參、麥冬、玉竹等,少用生地、熟地之輩,並配合白朮、木香、砂仁健脾益氣,以防膩胃礙氣。

2。食道癌患者,重視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化瘀。噎膈之病病機複雜,多兼有頑痰、瘀血、氣滯、熱鬱諸多因素,少有單一證型,在治療時應通權達變,靈活遣方用藥。如明確診斷為食道癌,可加白花蛇舌草、菝葜、冬凌草、山慈菇、半枝蓮等清熱解毒之品;若頑痰凝結,可加海藻、昆布、海蛤殼等以化痰消積;若久病瘀血在絡,除用三稜、莪術、紅花等外,可加全蠍、水蛭、蜈蚣等蟲類藥,搜剔削堅散結。

3。及早檢查,確定病性。噎膈的病變範圍較廣,應及早做相關檢查,明確疾病的性質。食管痙攣屬於功能性疾病;食管炎、賁門炎屬於炎症性疾病;食管癌、賁門癌則為惡性腫瘤。這三種情況疾病性質不同,治療方法不同,預後轉歸也不同,須把握病性,區別對待。

【醫案舉隅】

患者,女,40歲。

因進食梗噎不暢反覆3月前來就診,已於某院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症見:進食梗噎,情志舒則減,食後噯氣,食物反流,心下痞悶,體重下降,口乾口苦,咽燥,易怒,便乾結且不規律,寐差,以入睡困難為主。

中醫診斷:噎膈。

中醫辨證:肝鬱氣滯,痰氣交阻,兼有鬱熱。

治法:開鬱潤燥,降氣化痰。

處方:柴胡15g,制半夏15g,旋覆花30g(包),代赭石15g(先煎),磁石15g(先煎),黃芩15g,黃連15g,藿香15g,佩蘭15g,佛手15g,砂仁15g,蘇子15g,全瓜蔞20g,陳皮15g,炒萊菔子15g。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10劑。

二診:服藥後,患者吞嚥困難減輕,食物反流反酸緩解,大便漸規律,但仍覺略乾結,寐差。秉持效方不變原則,守方加減,上方基礎上加夜交藤15g,合歡花15g,沙參15g,石斛15g,連服30劑。

三診:患者吞嚥基本正常,無胸骨後疼痛,無反食反酸暖氣,眠佳,二便正常。病漸愈,繼續服藥10劑鞏固療效。

隨訪半年無復發。

按:本病屬中醫學“噎膈”範疇,初起以氣滯血瘀痰阻之標實為主,中期虛實夾雜,後期多以氣陰不足之本虛為主,故明察虛實,掌握疾病所處階段,將“降法”貫穿於治療始終,為臨床取效關鍵。其降法應用體現在:氣滯痰阻,胃失和降反而上逆所致者宜降氣化痰法;日久則必氣鬱而化熱,出現口乾、咽燥、大便結等症狀,宜辛開苦降之法,但本法難免有苦燥傷陰之弊,因此可酌加花粉、沙參、石斛等以防傷陰;脾不升清,濁氣不降,聚而成痰,阻滯氣機而致病者,宜升清降濁法,以化中阻之溼熱,健不運之中氣,使得“脾升促胃降”,脾胃功能調和。

'付琳,李明。謝晶日教授治療賁門失弛緩症驗案舉隅。疑難病雜誌

2010;9(9):719~720'

【古代文獻精選】

《景嶽全書·噎膈》:“凡治噎膈之法,當以脾腎為主。蓋脾主運化,而脾之大絡佈於胸膈;腎主津液,而腎之氣化主乎二陰。故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此二法,他無捷徑矣。”

《濟生方·噎膈》:“五膈者,憂、恚、寒、熱、氣也;五噎者,憂、思、勞、食、氣也。其為病也,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胸痛徹背,或脅下支滿,或心忡喜忘,嚥氣不舒。治療之法,調順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膈噎之疾,無由作矣。”

《醫學心悟·噎膈》:“凡噎膈症,不出胃脘於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

附反胃

反胃是指飲食入胃,宿食不化,經過良久,由胃反出之病。《金匱要略》稱為“胃反”。《太平聖惠方·第四十七卷》稱為“反胃”,指出:“夫反胃者,為食物嘔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