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根據噎膈的臨床表現,西醫學中的食管癌、賁門癌、賁門痙攣、食管一賁門失弛緩症、食管憩室、食管炎、食管狹窄、胃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參照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噎膈的病因主要與七情內傷、酒食不節、久病年老有關,致使氣、痰、瘀交阻,津氣耗傷,胃失通降,而發為本病。

一、病因

1。飲食不節

多為飲酒過度,或過食肥甘燥熱之品,或飲食過熱,致使脾胃受損,胃腸積熱,津液耗損,痰熱內結;或食物粗糙,或常食發黴之物,損傷食道、胃脘而致。

2。七情內傷

多由憂思惱怒而成。憂思則傷脾,脾傷則氣結,水溼失運,滋生痰濁;惱怒則傷肝,肝傷氣機鬱滯,血液執行不暢,瘀血阻滯食道、胃脘而成噎膈。

3。久病年老

胃痛、嘔吐等病變日久,飲食減少,氣血化源不足,津液虧耗,胃脘枯槁;或年老體弱,命門火衰,精血虧損,脾胃失於溫煦,運化無力,氣陰漸傷,津氣失布,痰氣瘀阻,而成本病。

二、病機

噎膈的基本病機為氣、痰、瘀交結,阻隔於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屬胃所主,與肝、脾、腎密切相關。如若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憂思過度,脾傷氣結,均可導致氣滯、血瘀;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陽虧虛,健運失職,水溼內停,聚溼生痰,痰氣交阻或痰瘀互結,可使食管狹窄,胃失通降;年老體弱,腎陰漸虛,或他病日久耗傷精血,不能濡養咽嗌;陰損及陽,腎陰虧虛可累及腎陽,腎陽虧虛,不能溫運脾土,溫煦失職,氣不化津,津液乾涸失濡,而成為噎膈。

病理性質主要有虛實兩方面,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與脾腎虧虛,津液枯槁,不能濡養有關;標實為氣滯、痰凝、血瘀阻於食道和胃,致使哽噎不順,格塞難下或食而復出,而發為噎膈。

本病初期,以痰氣交阻於食道和胃為主,病情較輕,多屬實證,繼則瘀血內結,痰、氣、瘀三者交結,進而化火傷陰,或痰瘀生熱,傷陰耗液,則病情由輕轉重。病之晚期,陰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養,或陰損及陽,脾腎陽氣衰敗,不能蒸津、化津、運津,痰氣瘀結益甚,發展成為虛實夾雜之候。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輕症患者主要為胸骨後不適、燒灼感或疼痛,食物透過有滯留感或輕度梗阻感,咽部乾燥或有異物感。

2。重症患者見持續性、進行性吞嚥困難,嚥下梗阻,食入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嚴重時伴有胸骨後或背部肩胛區持續性鈍痛,進行性消瘦。

3。患者常有情志不暢、酒食不節、年老體弱等病史。

二、病證鑑別

1。噎膈與反胃

兩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狀。噎膈主要表現為吞嚥困難,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則主要表現為食尚能入,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景嶽全書·噎膈》雲:“噎膈之病,主病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則病於中下二焦……反胃之治,多主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潤養心脾,以舒結氣。”

2。噎膈與梅核氣

兩者均見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狀。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於食道,吞嚥困難。梅核氣則是氣逆痰阻於咽喉,為無形之氣,以咽部異物感為主,無吞嚥困難及飲食不下的症狀。如《證治匯補·噎膈·附梅核氣》所說:“梅核氣者,痰氣窒塞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狀如梅核。”即咽中有梗塞不舒的感覺,無食物哽噎不順,或吞嚥困難,食入即吐的症狀。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性的虛實

病之初期,多以實證為主,有情志失調和飲食不節之別。久病多為正虛邪實,虛中夾實。正虛者,津液枯槁,脾腎虧虛;邪實者,氣滯、痰結、瘀血互相交結。

2。辨病邪的偏重

大凡有憂思惱怒等引起,出現吞嚥之時哽噎不順,胸協脹痛,情志抑鬱時加重,屬氣鬱;如吞嚥梗阻,胸膈痞滿,嘔吐痰涎,屬痰溼;若飲食梗阻難下,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膚甲錯者,屬血瘀。

二、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應分清標本虛實,主次兼顧。初期以標實為主,重在治標,宜理氣、化痰、消瘀、降火;後期以正虛為主,重在治本,宜滋陰潤燥,或補氣溫陽。然噎膈之病,病機複雜,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