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部分

伐克了,因此也就同陸軍一樣不可能在西線進行嚴重的戰鬥。即使德國人能勻得出那麼幾架飛機去空襲倫敦和巴黎的話,也很可懷疑它們能不能到達目的地。英國和法國戰鬥機的防禦力量儘管很弱,德國人也並沒有足夠的戰鬥機來掩護他們的轟炸機,就算他們有戰鬥機,它們的基地也大遠了。

也有人,特別是弗朗索瓦一龐賽和漢德遜這兩位大使,認為'426' 慕尼黑妥協給了西方民主國家幾乎一年的時間,使它們能在整軍方面趕上德國。事實證明,這種論點不過是謊言。正如丘吉爾所說,而且也為盟國方面一切嚴謹的軍事歷史學家所同意的那樣,“號稱因慕尼黑妥協而‘得到’的一年喘息時間,使英國和法國同德國對比起來處於比慕尼黑危機時期壞得多的地位”。我們下面就可以看到,德國方面一年以後所有的軍事計劃都證明了這一點,而以後發生的事變,當然又消除了任何懷疑。

現在根據我們所獲得的德國秘密檔案和德國人戰後自己的親口供認,回過頭再來看這一段歷史,就可以作出在慕尼黑時代所無法作出的下面這樣一個總結。

德國在1938年10月1 日沒有能力對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英國作戰,更不用提再加上一個俄國了。要是它打的話,它將很快、很容易地被打敗,那也就會是希特勒和第三帝國的末日。要是在最後一分鐘由於德國陸軍的干預而避免了一場歐洲大戰的話,希特勒就可能被哈爾德和維茨勒本以及他們的同黨所推翻,他們將在他最後下令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按照預定計劃把他逮捕。

希特勒公開吹噓“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他將在10月1 日進軍蘇臺德區,因此就給自己堵死了退路,弄得自己下不了臺。他已處在貝克將軍所早已預見到的“無法維持”的地位。要是他在作了這一番斬釘截鐵的威脅和宣言之後自己又退了回來的話,他就存在不了多久,獨裁政治就是這麼一回事,而他的獨裁政治尤其是如此。對他來說,後退,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也是極端困難的,要是他想後退的話,那末,他在歐洲,在本國人民當中,尤其重要的是在他的將領當中,勢必威信掃地,其結果就將置他於死地。張伯倫對希特勒的要什麼就給什麼這種執迷不悟的態度,他的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之行,還有最後那一次決定命運的慕尼黑之行,挽救了希特勒,使他有了下臺的梯子,把他在歐洲、在德國、在軍隊中的威信,提高到幾個星期以前還無法想像的程度,這一切也把第三帝國同西方民主國家和俄國相抗衡的力量提高到無可估量的程度。

對法國來說,慕尼黑是一場大災禍。實在不懂的是,為什麼巴黎當時居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地位毀了。如果德國完全動員起來的話,法國的軍隊決不及德國軍隊的半數以上,因為德國的人口幾乎比它多一倍;法國的軍火主產能力也比德國為小;由於這兩個原因,法國煞費苦心地在東歐即在德國——還有義大利——的側翼同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較小的國家建立了同盟,這些國家加在一起的軍事潛力也抵得上一個大國。部署在堅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捷克師,牽制著比這個數目還要大的德國軍隊,現在法'427' 國軍隊失去這支力量無異乎失去一條臂膀。然而這還不是一切,在慕尼黑事件之後,法國在東歐剩下的盟國還有哪個能對它的旦旦信誓有什麼信任呢?同法國結盟還有什麼價值呢?在華沙、布加勒斯特和貝爾格萊德能聽到的答覆是:價值不大。這些首都現在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為時尚未太晚的時候,同納粹征服者做一筆儘可能不賠本的買賣。

莫斯科雖然沒有發生爭先恐後的忙亂,但是也引起了一些活動。雖然蘇聯同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都有軍事同盟,法國政府卻徑自同德國和英國打交道而一聲不吭就把蘇聯排除在慕尼黑會議之外。這一手是斯大林決不能忘懷的,而兩個西方民主國家也為此在今後的幾個月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10月3 日,也就是慕尼黑會議以後4 天,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參贊瓦爾納·馮·提伯爾斯克希向柏林報告了慕尼黑事件對蘇聯政策的“後果”。他認為斯大林將由此“得出結論”;他肯定蘇聯將“重新考慮它的外交政策”,將對它的盟邦法國不那麼友好,而對德國的態度將“更加積極”。事實上,這位德國外交官認為“目前的局勢給德國與蘇聯間締結新的更廣泛的經濟協定提供了有利的機會”。在德國秘密檔案中,這是第一次提到柏林和莫斯科之間的風向要轉了,不論這時的風勢如何微弱,用不了一年,它就會產生重大的後果。儘管希特勒取得了驚人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