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部分

還出現了白釉藍彩陶器。大量當地仿唐陶瓷器的發現,從一個側面表明了唐朝文化對世界各地文化產生的強烈的吸引力。當然這些輸入地生產的陶瓷器並不是簡單地模仿唐代器物,而是經過改造,具有了本民族的風格。

直接將大唐文化、商品注入非洲,這是李泰想出的主意,趁這白衣大食不敢與大唐鬧翻的期間,只要李恪還在白衣大食那,李泰坐鎮薩珊波斯。大唐可以先一步將手伸向埃及,原先歷史中的埃及因進入鐵器時代晚於西亞、北非,灌溉工具落後,金礦挖掘過多,黃金來源減少被他國滅亡,自此開始了上千年的奴役生活。如今直接讓大唐去影響埃及,這也是不得不做的,畢竟埃及離阿拉伯半島太近,只有直接讓大唐的文化與伊斯蘭教文化進行衝撞了,這是試驗大唐儒家文化與阿拉伯文化對抗的一次嘗試,但關鍵是能否做到將大唐文化傳播來。這是與時間比賽啊,西線、北線僵持,東線回覆戰鬥力,大唐軍隊早日到達波斯,那事情就開朗許多了。

………【第十五章 絲綢之路文化傳播】………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有一條著名的聖訓,稱:“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表明了阿拉伯世界瞭解中國的迫切願望。與親歷西亞的唐朝人相比,東來中國從事貿易及相關活動的大食人要多得多。直接將唐文化西去;但卻是將儒家教義西傳,陸路緩慢就走海路,不僅要在埃及產生影響,還要在沿途等影響到白衣大食統治地區。大唐人在白衣大食地區可是十分吃香的,這個落後民族十分渴望能瞭解大唐,瞭解中國文化。這是為何李泰敢大膽提出的緣故,李世民也欣然同意將大唐的影響力透過文化交流向西,雖然儒學在中亞、西亞、北非未必會發展得如何,但至少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尤其是大唐時期,中國領先於整個世界。要想改革國內一些不適合的文化,還得靠引進其他文化,對外交流方可。而西方很多東西都非常值得噓唏和引進,與阿拉伯世界的交往也勢在必行。而白衣大食阻擋在大唐西進的道路上,若要與拜占庭等聯絡,除了草原絲綢之路外,沙漠絲綢之路僅可以貿易與文化交流為主,作為藉口。

在與唐朝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大食的器物也傳入了中國。唐代的伊斯蘭玻璃器就是突出的代表。伊斯蘭玻璃在歷史上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所周知,在羅馬時代玻璃製造業曾達到了相當高超的水平,當歐洲進入中世紀黑暗時代之後,玻璃製造也隨之衰敗。阿拉伯人在7世紀佔領地中海東岸地區之後,繼承了羅馬精湛的玻璃製造工藝,並使之發揚光大,形成了玻璃器製造史上的伊斯蘭時代。近年在西安法門寺唐代地宮中出土了約20件完整的玻璃器皿,為研究伊斯蘭玻璃器和唐朝與大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而原本早在貞觀十七年(643年)拜佔廷國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與波斯、大食不同,唐朝與拜佔廷距離遼遠,直接交往也並不頻繁,相互間的瞭解往往並不真切,如《舊唐書》描述拜佔廷的宮殿稱:“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樑。”一望可知,這種描述中有非常濃重的誇張成分,但正是這種理想化的傳聞,為雙方增進了解,促進交流提供了強烈而恆久的動力。

走草原絲綢之路的一個目的在於聯合西突厥。在突厥人之前,絲綢之路交通主要是沿著歐亞大陸腹地的邊緣地帶進行的,當時的交通路線主要是將中國、印度、波斯和羅馬連線起來,而通往羅馬的道路則需要從波斯境內透過。在東方與拜佔廷帝國間的絲織品貿易中,波斯人長期都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並得到了豐厚的收益。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的顯著的特點是,這種貿易是透過“轉手”的方式進行的,買方與賣方往往並不是商品的直接消費者或生產者。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貿易物品在流透過程中一次次地在大的商業集散地“轉手”,然後陸續轉入消費者的手中。減少中間環節不僅意味著生產者能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意味著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作為中介的波斯人在東方與拜佔廷帝國間的絲織品貿易中得到的利益越多,對突厥或拜佔廷利益的損害就越大。對波斯人而言,儘量維持絲綢之路貿易的原有格局,是保持自己優勢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對於羅馬人和突厥人來說,當務之急則是改變絲綢之路貿易被波斯人控制的局面,以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羅馬人和突厥人共有的改變絲綢之路貿易原有狀況的強烈願望,對唐代草原絲綢之路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突厥汗國是6世紀中葉由突厥人建立的遊牧政權。在最興盛的時期,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