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四,仰人鼻息。可以說,大舅的處事方式和做人準則對母親的世界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同的是,大舅崇尚的是“出世”哲學,面對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亂世,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嚮往著“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桃源生活;而母親信奉的則是“入世”哲學,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總是有著一種對信仰強烈的捍衛意識,有著永不言敗的韌勁和永不服輸的精神,哪怕走投無路,頭破血流,也永不言悔。
當然,也正是這種書生意氣般的執著使母親的後半生吃盡了苦頭。
在一個皓月當空的朗朗秋夜,我曾和母親深入探討過她當年離家出走的原因。我總覺得母親除了憎恨封建家庭桎梏的本能衝動外,一定還有著更加深層次上的理性認識。
母親說,真正促使她下決心離家的是看了大舅曾經推薦給她的一本世界名著《娜拉出走》。
《娜拉出走》的一句名言至今使我母親記憶猶新。當娜拉認識到自己在美滿婚姻的掩蓋下,只不過是丈夫的一個玩偶時,曾經說過:“我不再相信這種話了。我想,首先我是一個人,或者應該努力做一個人。”但對我母親心靈產生更加強烈的衝擊和震撼的是魯迅先生對娜拉出走之後命運的剖析。魯迅說:“娜拉出走的命運如何?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婦女經濟上不獨立,也就談不上婚姻的自由。所以為娜拉計,錢——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金錢而賣掉。”
魯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當時母親理解的並不深刻,只是隱隱的感到,舊社會婦女對命運的抗爭必須要以經濟獨立為前提,只有經濟上的獨立,才會有政治上、人格上的自由。
其實,婦女的解放不能僅僅著眼於個人的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如果不去變革那壓抑人性、阻礙婦女婚姻自由的不合理社會制度、社會環境,婦女的解放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無力的口號。這種理解是母親參加革命後才感悟到的。
當時母親看了《娜拉出走》之後的直覺就是,再也不能這樣混混沌沌的活了,必須出去!必須自立!
母親是我大舅一手帶大,母親高中畢業後,大舅是希望母親報考安徽大學的,這是因為安徽大學既是國立,又坐落在安慶,將來照顧這個最小的妹妹也比較方便,可大舅恐怕做夢也想不到,他對我母親精心呵護和培養教育所產生的效果,首先表現為勸阻我母親不要離家出走的失敗。
母親後來說,那時年輕氣盛,早歲哪知世事艱,有的只是一股熱情和衝動。所以無論平日威嚴的大哥怎樣軟硬兼施,執著的母親只是一句話:
我要上學!
在一個秋雨霏霏的早晨,無奈的大舅將我母親送到江邊碼頭,憂傷的目光中帶著孤帆遠影碧空盡,難見長江無際流的依依不捨,而我母親的心情卻有著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萬分舒暢。
客輪一聲長鳴,緩緩離開港口,那一瞬間,母親的心情卻像一隻禁錮已久的小鳥飛出了牢籠。她站在船頭,任細雨飄灑在周身,充滿期望的目光久久注視著江面的急流,就象一個探險者孤身走上一條從未走過充滿荊棘的路,堅定地去覓尋心中珍藏已久的伊甸園。
三 求學
母親離家時走的是水路。對於座落在長江邊上的古城安慶來說,那時候的水運遠比陸運空運來得便捷和舒適。
母親乘坐的是“民生”航運公司的一艘小噸位普通客輪。雖然已是上午###點鐘,但仍然是細雨濛濛,烏雲遮日,江面上瀰漫著濃霧,根本看不清航標和來往的船隻。於是,客輪就不停地嗚叫著,小心地順流漂下,漸漸地遠離了生養我母親的故鄉。
母親當時心中沒有半點離別親人應有的憂鬱和傷感。整個上午,她一直站在前甲板上,任憑江面嗖嗖吹來的刺骨寒風拍打著周身,思緒就似這滾滾東去的江水,奔騰不息。
母親其實並不知道擺脫了封建家庭束縛後,等待她的是禍還是福,重新開始的又是一種怎樣的陌生而又嶄新的生活。但母親從來就沒有後悔過自己的選擇,她覺得勇敢地邁出這一步,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只要不懈地努力,未來的命運就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母親就這麼憑欄遠眺,迎風屹立,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滿腦子充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那股興奮的勁頭既象巴金筆下覺慧離家時的不悔,又似易卜生話劇中娜拉出走時的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