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是寧靜、自信的精神把對方克服了,這是以武術來說明自信心的重要,尤其個子矮小的人與體格魁梧的人打鬥,如先自失去了信心,一定失敗。 自信在很多地方,對很多事情,都是很重要的。剛才講了這一大段孔子作人、處世、作學問的修養,下面便再轉到他在教學方面的教育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
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這等於說:諸位,你們以為我講學問,還會保留秘密,不傳給你們?
我絕對沒有絲毫隱瞞,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你們作學問,為什麼都不懂呢?作學問容易犯一個毛病,都怕老師會留一手。 尤其中國古代學武功的人,老師很可能會留一手。 留一手,以防徒弟打老師。 可是這一留,留到最後就都沒了。 孔子說,我並沒有保留,我的學問很簡單,本身就是教材,表現在平時作人、處世、言行間。 學問就在這裡
378
述 而 第 七563
面,告訴了你們,千萬不要只在書本上死唸書。換句話說,這一節書,顯示了孔子的教育法是在日常生活行為上,處處表達無遺,不要有神秘感,不要有好奇心,他隨時隨地都在教學,學問就從生活經驗得來。 書本上是求知識,求前人的經驗,和前人的見解與心得。 但是要把這些知識、見解與心得用到自己身上,就要加以體驗了。 所以他說“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沒有哪一次、哪一個地方不表現學問的道理。 你們要在這方面去了解、去學習。跟著下面又提出來孔子的教育宗旨: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現在有些研究孔孟學說的人,跟著新時代走,他們說孔子是非常科學的,在當時孔子就有分科教育了。 他對學生們分有文、行、忠、信四門類別,好像現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法。這是說笑話了。孔子教育的宗旨是這四項。 第一“文”
:包括了知識、文章——廣義的文章。 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條理,章是連起來的一大篇文理。狹義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這是後世觀念。在春秋戰國時候,文應該是廣義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識及文學。 第二“行”
:文章好,知識好,充其量變成文人。 學者們要注意,古人早就有“文人多無行”的說法。 所謂文人多半無行,就是說,知識多了,正理、歪理,條條有理,因此凡事滿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風流大不拘”。還有,往往文章寫得好的人,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功業。 看中國三千年來文學史,文學造詣高、詩辭歌賦都行的人,在事業上並沒有什麼
379
63論 語 別 裁
了不起之處。 以詩人來說,社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沒什麼大成就。 在功業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學是好的。 不過像唐代幾個皇帝,文章詩詞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詩作得非常好,不過他不肯作,書法也好。 所以唐代文學好,是帝王們提倡的。 宋朝的儒家,理學講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響。 趙匡胤本身就內行,所以說轉移社會風氣在於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 這從歷史上可以得到很多證明。 但有功業的人,他的豐功偉業又往往蓋住了文學上的才氣。 所以孔子四教中的“行”
,也不是單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業的成果。 然後講到第三的“忠”
:不是唐宋以後所講的忠於某一個人的意思。孔子講的“忠”
,是對國家、社會、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應了的話,就貫徹到底,永遠不渝的誠心;對一事一物無不盡心者謂之“忠”。第四“信”
:就是有信義。 這是孔子教育的四個重點,不能夠分開的。 如果說他是分科了,那就是笑話。談到這裡,我們對於中國現代教育,感慨很多。 尤其每年聯考之前,常談起這個問題,照過去的猜題方式,今年(一九七四年)的作文題,一定是向十項建設這個方面猜。 而今年的作文題爆出冷門,出對了,是來自《荀子》上的:“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不料有一家大報的社論批評說,現在已經到了科學時代,還出這樣古老的題目,不合時宜。 我看了這樣的社論,連嘆一口氣都覺得浪費。 報章是領導文化的先鋒,居然有這樣的觀點,天下事可知矣!
今日的教育,實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對於我們
380
述 而 第 七763
國家民族文化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