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我們就是高科技國家。20年之後的今天,聯想併購了IBM;但計算機 成為夕陽產業。今天,我們經常到全國各地調研,發現很多地方在辦科技園區,有些地方一門心思在搞軟體園區,這讓我有些擔心,產業的轉換是非常快的。可能20年以後,當我們的軟體公司終於趕上微軟的時候,可能軟體也已經是夕陽產業了,事實上微軟已經悄悄地開始轉型了。產業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怎麼辦?把選擇權交給市場,發展強大的資本市場,讓它幫你篩選。

第二個例子也是我的親身體會。我以前是學物理的,去美國時要學生物,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我們都看過一本書,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它對21世紀有很多預言,其中的一個預言說21世紀是生物世紀,我去美國留學的時候就義無反顧地轉學了生物。但是幾年之後,我發現,生物世紀沒有來臨,什麼時候來臨呢?沒有人知道。1995年,我下決心轉行,向我的生物物理學導師辭行。導師跟我說,如果你不走,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生物物理學家。我問他我們的研究離應用有多遠,他說,少說一點兒要50年,多說一點兒是100年,我說那算了,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全世界還有2/3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我要學一些這輩子就能用得上的。他問我,你要去學什麼?我說要去學經濟學。其實,那個時候我意識到,對一個國家來說,經濟體系最重要。後來學了經濟,才知道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才知道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成功與否取決於四個因素,科技人才、創業精神、資本以及前三者的結合機制。科技人才我們有,我們在美國留學過的體會更深,一門考試,只要沾點數理化的邊兒,第一名往往就是中國人,如果班裡實在沒有中國人了,就是印度人。前兩年看到一本《自然》雜誌,裡面有十幾篇論文,大概10篇的第一作者是中國人。2007年我隨團中央的一個代表團訪美,美國國務院派了一個助手陪同,幫著聯絡各界人士,協調訪問事宜,的確是很辛苦的活兒。有一天,這位年輕的助手在酒店大堂突然放聲大哭,原來是心力交瘁崩潰了,我們大家費了好大的力氣才把她勸回來。團中央每年跟團的處長事後告訴我,不能全怪行程安排的工作太累,這位助手有她自身的原因,前一次中國代表團來了13個人,去參觀一個博物館,一張門票15美元,這位大姐算了半天,居然沒算出來13乘以15一共多少錢,只好去買了13次票。我們聽完了以後不禁啞然,這就是一個普通美國人的數學水平。可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搞成了矽谷,中國人這麼聰明,卻沒有矽谷。為什麼?是機制問題。有一個資料說今天美國的科技研發人員中,72% 的人出生在發展中國家,但是有一套吸引人才、能夠讓人發揮潛能的機制,於是在過去幾十年的科技浪潮中一直雄踞世界領先的地位,而這套機制的核心是美國強大的資本市場。這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人的創業精神

很多人講,美國有一個矽谷是因為美國人有牛仔精神,或者說是創業精神。創業精神中國人缺嗎?一點兒都不缺。有一次我出差坐火車,和車廂裡一個陌生人聊天,我說您是做什麼工作的,他的回答很經典,他說我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反正我將來要自己幹。10箇中國人裡恨不得有9個是這麼想的。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前蘇聯外交官寫了*,其中寫到他有一次到中國考察,一看樓下有小販在挑著扁擔賣餛飩,然後這個人就問中國外交部,你們不是已經搞了計劃經濟了嗎?怎麼還有資本主義的尾巴呢?中國外交部和他說,中國人天生的,沒辦法。

北京郊區有一個抗日戰爭地道戰的遺址——焦莊戶,我們搞黨建活動的時候無意之間在這裡發現了一個農家菜廣告牌,那麼一張小小的廣告牌上居然有27家農家菜的廣告,這說不定就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廣告牌。美國人和西方人不太理解中國人的經濟發展模式,他到中國一看就全明白了。中國經濟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產業都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絲毫不懼怕競爭,全心全意擁抱市場經濟,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生生不竭的動力。

我經常說,美國人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是來過中國的,一種是沒有來過中國的。來過中國的對中國都比較友好,他認識到中國人和他們在很多方面是一樣的,尤其是對市場經濟的認同。當然這張廣告牌也顯示出了中國經濟的問題,就是中國人從來不缺競爭的意識,缺的是競爭的規則,很多都是無序的競爭。這有一點兒像中國人開車,每個人都是賽車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