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第三季嗎,只要他們勤奮,決不會有低於前兩季的產量。
“第三點,最基本的條件神已經具備,這裡有亞熱帶的氣候,適合農作物一年四季成長;沿河兩岸具有大量的適宜種稻的土地;那些山地丘陵地帶,只要稍加平整,就可以和河岸沃土一樣栽種水稻。
“這平整土地的活,我也包乾了!”
麥軻當然可以大包大攬,因為這些體力活,都有靈犀一動代勞!
“這樣大量的種稻,插秧、收割都需要大量人手,尤其是中間換季,收割和插秧會擠在一起,這樣多的勞動力,到哪裡去找?”麥軻的徒弟朱八戒一邊記錄,一邊思考,而且把這些資訊都綜合起來考慮,所以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具有很強實踐意義的問題。
“對呀!儲藏、運輸、銷售等項,都會有相應的問題,剛才這位小兄弟說的非常對。”馮亞樹贊同朱八戒體的問題。
“這些都是實際問題,謝謝大家提出。但是這些都不是什麼大問題,以後再逐漸解決。”麥軻笑眯眯地說,“我會安排解決這些事情!凡是最後依然解決不了,都交給我就行”
說到這裡,麥軻看了一眼大家,說:“如果沒有什麼大的原則分歧,我們就到此結束,八戒回頭把今天決定的事項都正式記載下來,放入機密隔斷處收藏。”
麥軻說罷,繼續向北航行,直接奔向邊界地區;時間不長,大家都已經到達。
麥軻馬不停蹄,立即開始操作,把進入老沃的湄公河向東西兩側引領。
現在他們都在北緯二十度這條虛擬線上,把湄公河向西引進了緬甸北部地區。
湄公河水向東則直接進入了老渦北部,然後透過會芬高原,最後進入安南。
向東的這一段湄公河沿途和四五條內河交會,現在變成了湄公河的一部分,納入了湄公河水系的管理之中。
邊界東西主幹完成以後,麥軻隨即開通和第四道東西橫向河道連線水網,所經過之處正好包括了計劃中的四千萬畝稻田。
在疏通南北主幹河流的時候,所有的種稻耕地都被準備和整理好,成為一快快整齊嚴整的稻田。
所有的稻田都是四面有湄公河水環繞,隨時準備把稻田需要的水分提供上去。
就在大家對這規模龐大,一看就令人震撼大型稻田感嘆不已、讚賞有加的時候,麥軻正在把這所有的稻田都插上了綠色的秧苗。
麥軻一邊催綠稻田,一邊琢磨怎麼對付那些滿清官員的刁難呢。(未完待續。。)
第517章 和平消弭爭端
事有湊巧,麥軻剛弄完第五道東西橫向湄公河道,就被大清守將發現,並且報告了正在這裡視察的雲貴總督吳文鎔。
吳文鎔一聽,心知此事不小,而且比較蹊蹺,老渦和緬甸二個屬國雖然不是非常聽話,但是由於國勢微弱,有史以來卻很少主動挑起事端,今天是怎麼啦,竟然鬧出這麼一件大事?
於是,他就召集當地的主要官員,不管夜深天黑,打著燈籠火把,前往邊境事發之地走去。
說起這雲貴總督吳文鎔,也是非同小可的傑出人物,尤其以務實肯幹,不賞浮華出名,是當時有名的能吏賢官。
這也是他時至深夜依然漏夜讀書,苦思邊境居民改善生活的原因;他此行的目的是切實瞭解這些邊遠山區,尤其是少數族裔的實際生活,給他們提供實在的幫助,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政績,做一些表面敷衍。
同時,他雖然已經年界六十,依然保持雷厲風行的作風,所以一遇到事情,立刻就開始行動,甚至在夜間走山路。
雖然高天掛著半輪殘月,前後也有火把,在根本沒有路徑的山上行走還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對一個已經五十九歲的老人,況且是朝廷一品大員的吳文鎔來說,就更加難行。
作為滿清最高的九位封疆大臣職位之一,吳文鎔是第五十九位雲貴總督,此前曾任輔建巡撫,多次主持救災和發放救濟物資。親赴災區,撫賑災民,去年升任這個職位。
到達邊境前,是一座小山,登上小山就可以俯瞰下面的河水。
等眾人終於氣喘吁吁地登上山頂,都給眼前的景色震驚得目瞪口呆!
國境對面的老渦和緬甸,整個是一片燈火輝煌的世界!那亮如白晝的路燈,在新的主河道和支河道上,一排排地站立,把所過之處。都裝點成縱橫交錯燈火輝煌的獨特田園。
對這些地方已經相當熟悉的吳文鎔。特別仔細地檢視了橫貫邊境最北部的那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