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摩更是在趙石旁邊猛拍馬屁。
趙石笑呵呵的擺了擺手,命令下的卻是分外冷酷,“去,把那老和尚帶下來說話,敢反抗的,都殺了,真以為佛祖保佑,便金剛不壞了?”
事實證明,敢於逆流而上的僧人永遠是少數,僧侶永遠都是這個世界上最馴服的一個群體。
兩個還想逞英雄的護寺僧人被一擁而上的低地戰士砍做肉泥,其他的便都老實了下來,高頌佛號的高頌佛號,閉目跌坐的閉目跌坐,聽天由命而已。
老僧很快便被拖到了趙石面前,周圍的高地信徒們還騷動了一番,但很快便在刀槍的鎮壓下平靜了下來,這時隱隱開始傳出一片哭聲。
趙石瞅了瞅周圍,心想,怎麼覺著和惡霸欺壓百姓差不多呢,這些光頭果然不是好東西,總能將自己弄到受害者的地位上去,好在,這裡是吐蕃高原,要是在大秦,不定這些傢伙過後怎麼編排他呢。
到了這個時候,趙石也失去了耐心,直接道:“跟他說,兩條路,要麼死,要麼聽我的……”
令人驚奇的是,這位老僧一開口,便說出了一連串的漢話出來,“這位施主怕是來自大秦吧?”
這回省事了,人家漢話說的分外流利,吐字清晰,帶著點蜀音,卻是正經的蜀中官話……
趙石想了想也就明白了,吐蕃高原,本就靠近蜀中,這裡的僧人會說蜀中官話到也不算太過稀奇,反正這些僧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閒著也是閒著,學上一門外語,還真不算大事。
不過趙石還是問了一句,“蜀人?”
雖然刀兵環伺,老僧還是鎮定非常,臉上始終帶著若有若無的笑意,“貧僧俗家姓韓,十二歲剃度於成都法華寺,三十多年前,為求佛法真諦,與師兄弟四人,越雪山來吐蕃與吐蕃僧眾講經辯法,以求精進……十四年前,應象雄寺所邀,來象雄寺掛單講經,七年前,前任主持西去,貧僧便為僧眾推舉,主持象雄寺至今了。”
在這裡碰到個蜀僧,即便是趙石,也覺著頗為玄幻,放著巴山蜀水那樣的好地方不呆,反而要跑來高原上受苦,趙石覺著,這些僧人有些過於無聊了。
佛法?那是什麼東東?還不如就近看看人家儒聖的習作呢,好歹能懂許多做人道理不是?
不等趙石再問,老僧套了一下近乎,便接著道:“施主殺氣充盈於內外,這裡無人敢於冒犯,此間小小一座寺院,想來將軍也放不在眼中,不如就此休兵,貧僧代這裡所有僧眾信者,定然感念將軍大恩,終年為將軍祈福。”(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佛事
言語通暢,老僧也沒有用佛祖來糊弄人,趙石便也有耐心多說兩句。
“休兵什麼的先且不提,我來問你,蜀國已亡,你可知曉?”
老僧平靜的點頭,“故國殤亡,貧僧早已聽聞,亦覺黯然,說來慚愧,貧僧自小便入空門,修持佛法,卻還不能四大皆空……終是託人去到故地,打問當年故人安否……也曾動念,迴轉故鄉……”
“後來得了回信……突覺王朝興替,世事變幻,不過如此而已,何必掛懷?只我一心禮佛,導人向善,日後自有歸處,於是,佛法精進,為僧眾所敬矣……”
老僧好像找到了感覺,之前說漢話時還有些乾澀,如今卻是文縐縐的怎麼聽都帶著些文人的味道,想來,這位當年出家之前,也不是什麼目不識丁的粗漢才對。
不過聽在趙石耳朵裡,意思其實只有一個,秦蜀征戰,不過是王朝興替,我這裡離著太遠,也只能打問一下故人的訊息,起不了什麼大作用,不如放下一切,一心向佛,討個來世……
於是,這樣無所謂的處世態度正合了佛祖的胃口,所以,成了這象雄寺的主持。
不得不說,趙石跟文人們打交道久了,聽話聽音的本事已是非同凡響。
只是和尚們的處世哲學,在他這裡自然不討喜,這個時候,他其實已無多少疑問。就算這老僧不是來自蜀中。也定然對漢地極為熟悉。加之話裡話外都透著知曉世情的味道,有些話也好說了許多。
趙石臉上浮現出些笑容,“這麼說來,國仇家恨什麼的不提也罷。”
老僧目光閃動,趁機讚道:“施主果有慧根,若是……”
這樣的忽悠,趙石自然無視,擺手打斷了他的話頭。道:“我帶兵來此,不想空手而回,看在同為一族的份兒上,也便不為己甚,少做殺傷……不過你得為我辦些事情,不然我回去不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