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略閱過便會使人送入宮中呈陛下親覽的,但既然有了前敵急報坐底,又用孫佐證。其實乍一見到楊端風塵僕僕的出現在自己他便知道這封信的重量的,所以就算再是瑣碎,他也是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
前面到也罷了,但到了後面,不出他所料,寫的可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這封書信雖說晚到了幾日,但卻不啻於證實瞭如今川中險惡到了極處的態勢。而且之前兩封戰報,一封來自於李嚴蓄,一封來自於金州陳祖,到底有些不完全之處。加上趙石這一封奏報,這才詳實了許多,尤其是趙石信中詳細的說明了劍門失守之事的前前後後,更是派楊端將蜀中文壇匠師李鳳景遞解入京,也算得上是這些時日以來少有的能振奮人心的功勞了。
至於信中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那位年輕新貴的勃勃野心,他則選擇了視而不見,前敵正值用人之際,正是大好男兒建功立業之時,加上此人確乃大將之選,留在兩軍陣前,卻要比做什麼欽差來的有用的多了。
景帝李玄謹仔細的看完手中書信,輕輕的將其放於書案之上有些疲倦的長舒一口氣,比起幾天之前,卻是要平靜的多了,不過他心裡的憤懣和不甘以及那隱約的不安卻是越來越甚。這些時日以來,每晚也只睡得兩三咋。時辰,即便是熟睡之中,也是噩夢連連,幾日功夫下來,臉色哪裡還好看得了?
在這一刻,他是真真切切的感到了一絲無力,以帝王之尊,御一國之百姓,一聲令下,絕千萬人之生死,這是一個世上最強有力的位置。但此時的大秦皇帝陛下卻真實的感受到了無能為力,一籌莫展的感覺。千里之外的”中,大戰方休卻又戰火重燃,前敵兵士疲憊,久戰思歸。士氣低落,兵力分散,偏偏大秦正值深冬,冰雪遍地,天氣嚴寒。這是真正的死結,讓大秦朝堂上下都束手無策的死結。
趙石這封奏報有用嗎?有用。但他卻寧願沒看到這封奏報,之前雖有急報,但總算還給人留了那麼一線希望,畢竟十五萬大軍不是土雞瓦狗,而都是大秦精銳之師,但現在從趙石的奏報來看,形勢之險惡卻比之前的預期還要高上許多的。兩萬多盜匪從容聚集到一處,襲擊的又是大秦欽差隊伍,之前更是沒有半點風聲,一切的一切只讓人看到了一點,天時地利人和已經佔盡了劣勢,剩下的還有什麼?這麼下去還能等到來年開春嗎?就算來年援軍順利入蜀,川中到了那個時候,還能剩下些什麼?白骨曝於野,千里無雞鳴,那還是自古便有豐饒富足之稱的天府之國嗎?大秦取之又有何用?
“陛下”見皇上久久都沉著臉不知在想什麼,楊感知道,是自己盡臣子本分的時候了。“臣以為,不能再等了。當速遣一大將往金州,金州尚有數千可用之兵。趙石麾下,也有千餘兵馬,乃羽林軍精銳,糧草軍械齊備。加之金州向來民風彪悍,再擇壯士以充軍伍,當為可戰之力,只需一上將統領,未嘗不能緩川中之急
“聯要御駕親征,卿家以為可也?”半晌過後,龍椅之上的景帝陛下幽幽來了一句。
楊感愣了愣,側子側頭,好像沒聽清楚一般,接著便是臉色大變,身子一軟,已經從椅子上出溜到了地上,順勢便跪了下來,七十多歲的人了。聲音尖利的卻是連自己都嚇了一跳。
“請陛下三思啊。君子尚不立於危牆之下,況一國之君呼?陛下一身系社稷之安危。怎可輕涉險地?
古語有云,君憂臣辱,君辱臣死,陛下憂慮至此,實為臣等無能所致。臣等萬死難辭其咎,唯彈精竭慮以為國事,陛下若親赴前敵,更置臣子等於何地?臣等還有何面目再立於朝堂之上?
蜀國之亡,在於君昏臣庸,醇酒美人,懈怠政事,兵甲無備耳,然觀我大秦,陛下勤於政事,事事洞明,陛下如此,臣下能又怎敢尸位素餐?唯圖輔佐明君,匡扶社稷,成就一番偉業罷了。
情急之下,楊感已經是口不擇言,說的有些凌亂了,這在向稱才思敏捷,辯才無礙的楊感來說,簡直就是絕無僅有之事,由此也可見其焦灼了。
不過到底宦海沉浮了數十年,鎮靜功夫非是旁人可比,只片刻功夫,便整理了思緒,只是勸諫之心更堅罷了。
“陛下,為國者,當知有所為,有所不為,今陛下非昏聵之君,臣等也非庸碌之臣,陛下登基以來。聯結西夏。敗大敵於汾水之畔幾復我河中故地,使金虜西賊不敢復窺我秦疆半步,又圖天府之地於後。不一載,蜀君已為我階下之囚,以老臣觀之,自太祖以來,雄才大略者,未有如陛下者今偶遇小挫,陛下何急至此?如漢高祖劉邦有榮陽之敗,唐高宗親定城下之盟,此二者,皆千古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