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4部分

,此言一出,立時被人傳揚開去,使得這正似乎要偃旗息鼓的事態再次鼓了起來。

……

“袁枚?沒事兒亂插的哪門子嘴呀?我招他老人家了?”

何貴苦!苦不堪言!連新婚蜜月都沒撈著享受,就不得不劉羅鍋的一時衝動而煩心不已。袁枚袁子才,江左三大家之一,在整個清代歷史上少有的享有盛名的文學大家,出了名不喜歡做官的傢伙,清代那些空負盛名卻並沒有真正做出多大貢獻的大家之中,何貴少有的能記住的一個人物,居然也沒事兒亂攪和?

“你當然沒招他袁倉山,可如今天下誰沒有在看你那篇條陳?就算是他這般不喜政務的,耳根裡也少不了這些事。隨意說上幾個字又有什麼?”

劉墉也很難過。何貴如今是一有麻煩就來找他。這倒也無所謂,自己沒經人家同意就把這條陳呈了上去,惹來這麼大的麻煩,也不怪何貴生氣。可這傢伙每次來,都要蹭一幅字畫兒去,說是什麼“心理賠償”,“以後沒官做好賣了當生活費”什麼的,偏又不好說什麼。

“袁枚不袁枚的我不管,反正咱既管不著,也管不了。不過,現在我遇到這麼大的麻煩事兒,您老人家得幫我個忙才成。”何貴又道。

“有什麼話你就說吧……”我什麼時候沒幫你的忙了?早知道如此,打死我也不會收你那份條陳。劉墉苦笑著搖頭說道。雖然他是一省巡撫,何貴的頂頭上司,可偏偏還就被何貴吃得死死的。誰叫他講理呢?做錯了事,給人找了麻煩,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可是這年頭,講理的人不吃香啊!

“您得跟我去一趟蘭考!”何貴又道。

“去蘭考?幹嘛?”劉墉問道。

“您老名氣大呀!”何貴一提到這事兒就覺得一陣憋屈,“我都去那三回了,也勸了三回了,可愣是沒有三戶以上的老百姓願意聽我的話。都當我是騙子!不借用您老這大清官的名頭,我根本就做不了什麼事兒啊!”

“你是要試驗你那……”劉墉問道。

“這還用問?不趕緊動手,等以後人家找到我,那還不晚了?再者。還有倆月就秋收了。就算能成功說服那些百姓,整合,整理。整備……我這哪一項不要功夫?得趕上冬小

才成啊!”何貴叫道。

“好好好,我去,我去!”要是不去的話,估計我這羅鍋子就要被你給說直了!劉墉雖然暗暗苦笑,但也真的想看一看何貴能不能做出成績來,能不能做到像條陳上所說地那種效果。……

何貴地那份條陳上說過。老百姓之所以窮困,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無有土地,二是不善經營,三是靠天吃飯,四是力不集中。尤其是第四條,更是許多窮人家明明十分窮困還要多生子嗣的主要原因。那可不是為了什麼傳承香火之類,要知道,有的地方生了孩子們養不起。還要將之溺死!所以,越窮越生地其中一條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家中勞力不夠。這並不是說總的人數不夠,而是因為各家只幹各家的活。老百姓家有的勞力少。有的勞力多,如果勞力少。家裡地又多地,就是有土地也無法耕種,這麼一來,就只有使勁兒生孩子,之後,為了養孩子,就越過越窮。所以,將一村一地的百姓組織起來,按各自擁有土地的多少以及土地的肥沃狀況,還有投入勞力的多少設定分配方案,然後,將這些勞力集中起來,進行統一的耕種,其成果必定會超出原先的“各自為戰”。

雖然這一條所說的,只是將原先鬆散地農戶整合起來統一進行勞作。人也還是那些人,地也還是那些地!是先前受到那些反對者詬病最多的一條。可是,劉身為一名優秀的官員,在地方上也呆過很長時間,自然曉得何貴所言不差。這就像是一隻軍隊,散兵遊勇自然無法跟紀律嚴明的正規軍相提並論。而且,種莊稼有許多時候需要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去做,如果能將人力妥善分配,自然也就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再加上某些人還有好地耕種之法,如果能大規模應用,收成有所提高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人力集中起來,以前做不成或者單門小戶不願去做的事情,比如修渠之類,就都可以去做了,這些自然也有利於農作。

不過,劉墉也清楚,“關鍵是分配”!何貴在條陳之中多次嚴正指出的一條。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就要有一個“公信力”極高的人或者是官府來出面,來保證“公正分配”的進行。這樣,也可以保證這集中起來的“力”不會朝歪的方向發展,保障地方的穩定。而很顯然,雖然何貴已經取得了開封城內許多老百姓的贊同,但在開封城外,由其主掌的開封府還並沒有什麼太高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