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海大畢業生被包圓了,但只是“幾乎”,“神風攻擊隊之父”大西瀧治郎中將就考了兩次都沒考上,可最後還是軍令部次長,就是說海軍沒那條硬性規定。

不管怎麼說,海軍的組織一直到日俄戰爭之後都沒有什麼軍政軍令二元化這麼一說,所有權力基本都在海軍省手裡,一切都很健全,看不出有什麼很大的問題。

軍令部的由來(3)

有了高質量的軍官,有了一個健全的組織系統,如果再有了軍艦武器硬體,只要假以時間,熟悉了武器裝備效能以後,一夜之間的飛躍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但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內亂不斷,到1884年為止,包括佐賀叛亂、荻叛亂、神風聯叛亂、西南戰爭等內戰和騷動什麼的合計起來居然有162起。政府疲於奔命地到處*,軍費幾乎全部被陸軍花完,海軍在軍艦擴充上面的要求無法滿足。所以日本海軍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始終圓不了從勝海舟開始的“大海軍夢”。

1871年臺灣“牡丹社事件”以後,事情起了變化。那年10月,一艘琉球漁船在海上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東南部八瑤灣,登陸的66人因和臺灣土著人發生衝突,54人被殺,剩餘12人在當地漢人救助下由大清官員安排轉道福州回國。

1873年,明治政府外務卿副島種臣前往中國交涉,總理衙門行走毛昶熙一開始的回答還像話:“二島(指琉球與臺灣)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和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但毛昶熙在看到日方出示的死者中有四位日本漁民的證據,並揚言琉球屬於日本版圖以後,居然改言“(臺灣)生番系化外之民,伐與不伐,貴國自裁之。”留給了日本一句可以向“無主番界”出兵的話柄。

當時執掌大權的內務卿大久保利通立即成立了以大隈重信為長官的藩地事務局,事務局長為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從英美急忙買了兩艘商船,裝上大炮作為軍艦,準備攻打臺灣這塊“無主番地”。但和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的參議木戶孝永強烈反對出兵臺灣,加上英美諸列強也不同意,內閣決定延期出兵。但在長崎待命的西鄉從道拒不受命,率領3 000名官兵在1874年5月2日出兵,5月6日在臺灣南部登陸。這次行動在歷史上被稱作“西鄉大暴走”,開了日本軍人在近代史上“下克上”,反抗政府的先河。

5月下旬,大清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臺,並調淮軍6 000人赴臺作戰。後來在英國公使威妥瑪斡旋之下中日之間達成《北京專約》,清廷糊里糊塗賠了日本人50萬兩白銀不算,還承認了日軍出兵是“保民義舉”,這就給了日本日後認定琉球是日本屬地的根據。第二年日本開始處分琉球,並在1879年強迫琉球國王移住東京。

但清廷並未放棄琉球主權,一直到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才不再主張。

這次日軍的出兵臺灣,在東亞海軍史上引起的後果就是清日兩國同時進入了擴張海軍軍備的時代。

西鄉從道在這次出兵之後感到了充實海軍軍備的必要,從陸軍中將轉到海軍中將,並且說服政府把海軍的預算提到了陸軍的一半。1875年一年就花了當年海軍預算的90%,用311萬日元向英國訂購了扶桑、金剛和比叡三艘軍艦,到1878年投入現役。這三艘軍艦都不到4 000噸,按當時歐洲國家所保有的萬噸左右級別的戰艦標準,實在不能算什麼戰艦,所以後來日本人自己也只把這幾艘軍艦算成“海防艦”。但是在1885年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兩艘7 200噸的鐵甲艦編入現役以前,這三艘軍艦一直是亞洲國家所唯一保有的近代化裝甲艦。

到1890年,與《大日本帝國憲法》同時公佈的《海軍條例》出臺時,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高千穗、扶桑、大和、葛城、武藏和浪速等6艘海防艦的“常備艦隊”和一些過時陳舊的艦隻組成的“演習艦隊”。1891年,舉行了第一次由常備艦隊扮演進攻一方的“東軍”對演習艦隊扮演防守一方的“西軍”的海軍大演習。演習後舉行了第二次海軍檢閱式,和6艘軍艦、排水2 400噸的第一次海軍檢閱式相比,這次的陣容達到了19艘軍艦、排水30 000噸,23年間海軍增長了15倍。

可是面對北洋水師的定遠和鎮遠,這30 000噸的海軍還是像紙糊的一樣不堪一擊。

1891年7月13日,離甲午戰爭還有四年。

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的小石川后樂園,受外務大臣槺疚溲鐧奈�校�>�蟪艱肷階始橢薪�謖飫錼倏�桓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