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在科幻小說的創作、編輯、評論、宣傳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少貢獻。他的《颱風行動》是那時不多的長篇科幻小說代表作之一。直到九十年代,金濤於百忙當中仍然堅持科幻創作。如今,金濤擔任著科幻文學界惟一的全國性組織——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主任職務。
宋宜昌也是一位有特色的作家。他深暗軍事科技。曾經創作過《北極光下的幽靈》。該作品幾乎是中國最早的“高科技驚險小說”。宋宜昌創作有長篇科幻《V的貶值》、《禍匣開啟之後》。在《V的貶值》裡,宋宜昌表現出文學技巧上的趣旨,可惜未能把握住科幻小說的特色,細膩的文學描寫遊離於情節之外。而《禍匣開啟之後》則是相當純粹和優秀的科幻作品。這部長篇講述了類似《天煞》的故事:兩世紀後,外星人的胚胎在南極下面的基地裡復甦、蘊育,開始向人類進攻。世界各種族、各國軍隊團結起來,一致抗敵。小說情節宏大、描寫細膩,堪稱當時的科幻佳作。
後來以童話見長的鄭淵潔,在當時也開始科幻創作。併成為小有影響的科幻作家。他創作了《活車》、《殺人蟻》、《震驚世界的紫薇島暴動》、《黃金夢》等短篇科幻。鄭淵潔在科幻題材方面沒有什麼創舉,但他的表現手法頗為獨道。由於他的讀者群主要是青少年,鄭淵潔科幻簡潔明快,節奏迅速。在《黃金夢》中,鄭淵潔把兩個國家爭奪外星金礦的故事,用近於“無厘頭”的語言表現出來,充分表現了他的語言功夫。後來,當鄭淵潔轉向童話創作時,故事情節多有高科技內涵,而不再是田園牧歌般的農業時代童話。這或多或少是受他早期從事科幻創作的影響。
除上述這些作家外,這一時期的主要科幻作家還有宋宜昌、程嘉梓、王曉達、魏雅華、王亞法、譚楷、孟偉哉、王亞平、賈萬超等,總計達一百餘位。這一時代的代表作除上述外,還有長篇《金明戈亮科學探案》、《古星圖之謎》、《耶穌的光環》等等,以及近千篇中短篇科幻小說。這個數量和當時發表的主流文學作品雖然無法相比,但影響之大卻超過這個比例。當時,僅由葉永烈各種科幻作品改編的連環畫,累計發行總量就超過一千萬冊。除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外,還出現過《綠色克隆馬》等大批科幻廣播劇,以及《隱身人》、《最後一個癌症死者》、《X—3案件》等科幻電視劇。它們曾經反覆播映,多種媒體都在擴大科幻藝術的影響力。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五章:輝煌的早春時代(4)
第四節:急剎車
這一時期,中國科幻不再象五六十年代那樣默默無聞,於是也引來了諸多批判和打擊。這些衝擊並不來自於文學界,而是來自科學界和科普作者陣營。這似乎是科幻文學特有的“待遇”。
1980年,錢學森在全國出版工作者會議上發表講話,表達了自己對科幻小說的反感。這本來是個人觀點,但錢學森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的地位,使得這一言論的殺傷力得到充分放大。
自1979年開始,趙之、魯兵、甄朔南、陶世龍等科普作家以《中國青年報》“科普小議”專欄為陣地,對當時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出於對“藝術真實”這個基本文學規律的無知,這些批判大多圍繞著小說中科學虛構是否成立來進行。如“自私是否可以遺傳”、“恐龍是否可以復活”、“克隆人是否具有父本的心理結構”,等等。迫於壓力,科幻作家們進行反駁,但由於被侷限在科普話語的氛圍裡,作家們只能遠離文學,逐條去辯駁這些虛構的合理性。
後來,這一爭論更是發展成為科幻文學是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既它是一種文學體裁,還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科幻創作體制中從五十年代便包含的隱患在這時充分暴發出來。當時,在第一線從事科幻創作的作者們,幾乎都認同科幻小說是一種文學樣式。而科普評論家、科學家和有關領導則判定科幻小說是科普創作的一部分。他們以此為出發點,要求科幻小說更多地圍繞著科學內容展開,壓縮其中情節、背景描寫、人物刻畫等文藝成份,實質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說的文學本質。
這場爭論完全處在當時主流文學視野之外,記載中不曾有主流文學界人士介入,僅僅是科幻作家和科學界、科普界某些個人的雙邊對壘。但它仍然是當時文學大趨勢的反映。“中國文學理論界目前佔據支配地位的文學觀念與文學理論無疑是關於文學自主性、自律性觀念。這種觀念在20世紀的中國文藝理論界一直與文學的他律性、工具論處於對抗、鬥爭狀態,其消長起伏構成了中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