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公民社會因素。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導致作為西方公民社會中心因素的NGO概念的流行。儘管國際NGO會議轉移到北京郊區懷柔縣舉行;但中國政府邀請了國際上著名的NGO組織出席。與日本1992年籌備UNCED會議類似;中國政府的反應是積極評價公民社會活動。此後;與黨關係密切的群眾組織如中國婦聯被歸入非政府組織之列;對NGO概念的理解在中國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為了發展NGO和NPO;2000年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一次國際性會議從政府的視角闡述了中國NGO的目標:NGO應該成為替代傳統福利組織的公益組織。它應該像非營利組織規定的那樣“提供非營利服務”;其資金來源於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力量或私人的資助。它們主要服務於推動所謂的“社會力量”;其目的是在社會公益領域代替政府的活動;以此減少官僚機構的干預。對於NGO的負面描述是:許多NGO組織成為吸收離退休幹部的場所;並且成為有組織申請國際資助的工具。例如;希望工程本來應該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支付學費;使它們有接受教育的可能;而2002年卻發生了由“希望工程”建立和青聯管理的1 200萬美元捐贈被盜用的醜聞;它造成許多由國家組織的NGO組織失信。與許多亞洲國家一樣;中國也存在“國家或政府的NGO”(GONGO)。這些組織由國家機關以NGO的形式建立;其目的在於成為深入影響社會的紐帶。
成立NPO和NGO組織的複雜申請條件阻礙了私人發起人的希望。私人發起被轉入到法人團體。《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中國的NGO也有效:沒有經過民政部當地辦公室的許可;任何社會組織或團體不能得到貸款。尋找掛牌單位的條件限制了小型的團體和利益協會。該掛牌單位應該最終承擔費用和責任;只有它才有權接受捐贈。由此而來;NGO具有接受監督機關中央協管辦管理的義務。由於協管辦不設地方辦公室;基層*組織不可能很好地擴大規模;《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也使得NGO的橫向網路化受阻。因此;國家公益組織如中國婦聯成為主要的掛牌單位;在旗下掛靠了許多新建立的組織。對掛靠單位的依賴導致組織依賴於合作伙伴的政治穩定性。如果掛靠單位不滿意;組織失寵;那麼組織就面臨關閉的危險。
中國公民社會:現在與未來(9)
從建立方式看;NGO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型別:一是由黨和政府主管部門建立或發起;二是由某一領域的學者或專家建立(職業和學術協會);三是從個體行動和公民發起人中自發產生;隨後建立一個受國家掛牌束縛的協會。其他組織如商會和基金會也被視為社會組織。但是這些協會與NGO的目標和功能存在很大差異。這些NGO的功能主要有:提供主意和律師(艾滋病團體、環保團體、民工團體、同性戀團體);教育和宣傳作用(中國紅十字會);遊說(獨立的報紙、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婦女和民工團體);服務(法律諮詢中心、公益組織、政策諮詢);形象促進與改善(*研究會);諮詢和網路化(熱線、法律諮詢中心);等等。
中國NGO的總體印象是依賴政府和命令的附屬性組織;它的創立方式多種多樣。例如;可能在國家和反對派之間建立相對自治的空間作為合法的公益組織。由於國家級協會的地方分支機構處於國家的監督之外;它們可以發展自己的專案計劃、國際聯絡、身份認同和問題意識。許多自發形成的團體在開始成立時沒有國家的資金支援和國際捐贈。自1998年以來;中國產生了600多個地方NPO的國內網路;它們受中國科協(CASF)領導。特別是職業協會;它們致力於政治改革和*化;數量很少;但擴大了環保和社會團體的豐富多樣性;具有直接的政治意義。
如前所述;與國家掛牌單位的聯絡並不總是消極的;有時也可以對國家政策產生正面的反饋作用。如婦女心理諮詢中心與掛牌單位北京大學的婦女權利諮詢中心的合作就是成功的範例;它關於家庭暴力和女民工權利的不穩定性知識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其他法律諮詢中心;如由一群政治學教授發起組織的“環境資源保護合法援助中心”致力於北京受拆遷威脅的舊城房屋改造的居民權利保護。在與掛靠大學的諮詢中心的合作中;透過外面的律師事務所和自己的時事通訊;該中心有效地拓展了環境概念。此外;中國還存在許多未登記的NGO。
中國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20世紀*十年代;在不同的實際經濟問題中產生了一種工作群體;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