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雖幹寒少雨,但土質肥沃,農牧兼宜。從考古發掘所提供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狀況來看,河湟的遠古文化亦僅次於黃河中下游,而不下於其他地區。所以古羌人在內地佔不住腳後,便轉移到三河地區居住和繁衍子孫。
羌人與匈奴、鮮卑不同的是,羌人多與漢人雜處,因之羌人務農的成分遠遠多於烏桓等族。而羌人與漢人互相學習、貿遷有無、和睦相處時期也比較多。《後漢書》卷87《西羌傳》有如下的敘述:
其俗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後,相與婚姻,父沒則妻後母,兄亡則納厘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不立君長,無相統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殺人償死,無它禁令。其兵長在山谷,短於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觸突,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堪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強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王教修則賓服,德教失則寇亂。
由上可知,羌人的優點是能吃大苦、耐大勞,而且勇敢善戰,敢於反抗強暴,缺點是種類分散,不能凝聚為強固的政治集體。
所以進入漢末三國混戰局面時,羌人便成為割據者挾之以攻戰的工具。從董卓入洛至獻帝東歸的七年中,挾持漢帝及大臣的都是涼州軍閥,他們軍中都有羌胡。如鄭泰當面給董卓說:
天下之拳勇,今見在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以為爪牙。
又如當漢朝徵調董卓為少府,卓不肯離軍而上書言:
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言:“牢直不畢,廩賜斷絕,妻子飢凍”,牽輓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憋腸狗態,臣不能禁。輒將順安慰。增異覆上”。
《三國志》卷6《董卓傳》稱:
董卓,字仲潁,隴西臨洮人也。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漢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為軍司馬……
董卓父曾為潁川綸氏縣尉,而卓屢與羌中豪帥相交結,說明卓亦為隴西豪家。《三國志》卷6《董卓傳》注引《英雄記》言:“卓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卓既以羌胡兵而立功,同時又靠鎮壓羌胡而升官。後來他因手握強兵而逐漸驕縱,不肯離兵回朝。卓死,其部屬李傕、郭汜等仍然挾持著漢獻帝及公卿大臣。涼州軍人所以如此飛揚跋扈,其軍中多羌胡人是原因之一。後來以今陝甘交界地帶為主要據點的韓遂及馬騰、馬超父子軍中亦多羌胡人。《董卓傳》言:“韓遂等起涼州……卓西拒遂,於望垣峽北,為羌胡數萬人所圍”。表明韓遂等軍中的羌胡人數當不下數萬。《三國志》卷15《張既傳》注引《魏略》言:建安十六年(211年),韓遂在華陰為曹操大軍擊敗後,逃回湟中。同傳注引《典略》言韓遂在湟中,因窮困,欲奔蜀,部屬成公英勸曰:“且息肩於羌中……招呼故人,綏會羌胡,猶可以有為”。遂從其計。《典略》又言:遂“宿有恩於羌,羌衛護之。……(遂)乃合羌胡數萬……會遂死,英降太祖。”總之,韓遂一生始終都受到羌人的支援。
馬騰,原籍扶風茂陵。其父桓帝時為天水蘭幹縣尉,失官後,留隴西,與羌人錯居。家貧,娶羌女為妻,生騰。騰少貧,常砍材木負至市中售賣。騰身長八尺餘,而性賢厚。靈帝末,王國等及氐羌反漢,騰應募從軍,積功至徵西將軍。與韓遂結為異姓兄弟,後以部曲相侵,又成仇敵。建安十三年(208年),騰被曹操徵召入朝,部曲由長子超帶領。建安十六年(211年),韓遂、馬超在渭南與曹操馬上會晤,當時“秦、胡觀者,前後重沓”,說明遂、超軍中羌胡甚多。操用離間計,使遂、超“更相猜疑,軍以大敗,超走保諸戎。”楊阜言:“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超率諸戎一度佔有隴上郡縣,殺涼州刺史韋康。建安十九年(214年),超受到韋康故吏楊阜、姜敘等的反擊,失敗後,取道羌人眾多的武都逃入氐中,輾轉入蜀。
以上董卓、韓遂及馬騰馬超都系藉助於羌胡之力,以跳梁於關隴地區。羌人酋豪因種類各自分散,始終未能有何作為。曹魏統治下的羌人狀況,史書記述極其零散,如《三國志》卷15《張既傳》載:
酒泉蘇衡反,與羌豪鄰戴及丁令胡萬餘騎攻邊縣。既與(護軍)夏侯儒擊破之,衡及鄰戴等皆降。遂上疏請與儒治左城,築鄣塞,置烽候、邸閣以備胡。西羌恐,率眾二萬餘落降。其後西平麴光等殺其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