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領地最盛時東起遼水,西至西域。境內異獸有野馬、羱羊、端牛。端牛角可以作弓,世人謂之“角端弓”。又有貂、豽、鼲子,它們的皮毛很柔軟,號稱天下名裘。
西漢初,東胡被冒頓擊滅後,作為東胡最大支屬的鮮卑遠逃至遼東塞外,南與烏桓為鄰,未曾直接與漢朝發生關係。東漢劉秀初年,匈奴常率鮮卑、烏桓寇抄北邊。及南匈奴附漢,鮮卑始與漢通譯使。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於仇賁率種人詣闕朝貢,漢封於仇賁為王。明帝永平元年(58年),鮮卑自敦煌以東邑落大人皆來遼東受賞賜,漢令青、徐二州每年給錢二億七千萬。明、章二世,邊塞無事。和帝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被漢軍擊破,向西遁走,鮮卑乘虛進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十餘萬戶,皆自號鮮卑,於是鮮卑漸強,不斷侵擾漢邊,為患更甚於匈奴。至檀石槐統治時(156至181年),寇抄最甚。檀石槐分其廣大領地為三部,自右北平東至遼東,接夫餘、�貊二十餘邑,為東部;自右北平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自上谷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領之。漢靈帝即位以後,幽、並、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抄略,損失不可勝計。因此熹平五年(176年),漢靈帝召集百官商議對付鮮卑的策略。當時中常侍王甫等主張徵集幽州諸郡兵出塞懲擊鮮卑,議郎蔡邕表示異議,他說:“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禁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主,兵利馬疾,過於匈奴”。蔡邕絕望地慨嘆:“方今郡縣盜賊尚不能禁,況此醜虜而可伏乎?”因此,蔡邕提議先“恤民救急”,即在邊境上暫取守勢。可是靈帝並不採納,派遣護烏桓校尉夏育等三將各率萬騎分三道出塞擊鮮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漢將既非智勇,士兵人數也很不足,以致“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從《後漢書》卷90《鮮卑傳》的敘述看,鮮卑貴族向東漢王朝降附有五次:每次均時間短暫,而侵犯邊境的事卻經常發生。這固然與鮮卑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有關,而東漢政府的腐化無能,也是構成以天下之大而困於人數不及一大郡的鮮卑的主要原因。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檀石槐死,其子和連繼立,和連既無才力,性又貪淫,斷法不平,人眾叛者居半。靈帝末年,和連在鈔略北地郡時被人射死。其子騫曼年小,兄子魁頭代立。後蹇曼長大,與魁頭爭國,部眾離散。魁頭死,弟步度根立,是時代郡以西的鮮卑都已叛離,代郡以東的中東部鮮卑也分裂為三個勢力集團,其大人一為步度根,其部眾分佈在幷州的太原、雁門等地;二為軻比能,其部眾分佈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為東部鮮卑素利、彌加、闕機,部眾分佈在幽州的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
在以上三個勢力中,步度根比較親近曹魏。步度根的中兄扶羅韓亦別擁眾數萬為大人。建安中,曹操定幽州,步度根與軻比能等透過烏桓校尉閻柔上貢獻。後代郡烏桓能臣氐等叛漢,求屬扶羅韓。扶羅韓將萬餘騎迎之。到桑乾,氐等以為扶羅韓部威禁寬緩,不如屬軻比能,又遣人呼軻比能。比能即將萬餘騎到,於盟誓會上殺扶羅韓,扶羅韓子洩歸泥及部眾悉歸屬比能。步度根從此怨比能。魏文帝代漢,田豫為烏桓校尉,並持節護鮮卑,屯昌平。步度根數與軻比能相攻擊。步度根部眾稍弱,將其眾萬餘落保太原、雁門郡。步度根使人招呼洩歸泥曰:“汝父為比能所殺,不念報仇,反屬怨家。今雖厚待汝,是欲殺汝計也。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由是歸泥將其部落逃歸步度根。步度根一心為魏守邊,不為邊害。至明帝青龍元年(233年),比能誘使步度根與己和親,然後寇鈔幷州,殺略吏民。魏遣驍騎將軍秦朗徵之,洩歸泥將其部眾降,拜歸義王,居幷州如故。步度根為比能所殺。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即小弱古樸的一支鮮卑部落),因他勇健,斷法平端,不貪財物,眾推以為大人。其部落近塞,自袁紹據河北以來,中國人多亡叛歸之,教作兵器鎧楯,為之講授文字,故比能統御部眾,弋獵治軍,均模擬中國。建安中,比能透過閻柔上貢獻。曹操西征關中,田銀反河間,比能將三千餘騎助閻柔,擊破田銀。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烏桓反,比能助之為寇害。操遣子彰率精兵擊破之,比能降服。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軻比能遣使獻馬,受封為附義王。二年,比能送回漢人在鮮卑者五百餘家,居於代郡。三年,比能率部落大人小子及代郡烏桓修武盧等三千餘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