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古來敵對之國,非刀兵難以分出勝負!老夫治史多年,這樣淺顯的道理。豈會不懂!說內聖外王。也不過是勸諫天子的一種策略手段而已,讓天子不要過於窮兵黷武。否則亦非天下幸事。漢武帝不正是這樣地例子嗎?前車之鑑,亦非久遠呀!”
沈歡一愣,司馬光一個儒家文人,竟然能說出如此話來?在沈歡眼中,很開明,但卻不符合往日地印象。難道說是自己走眼了?
有點尷尬了,沈歡訕笑道:“老師問學生該如何應對西夏寇邊。學生倒想先問老師,在老師眼中,西夏是怎樣才存在呢?”
“怎樣的存在?”司馬光沉吟片刻,“一個剽悍地民族!”
“比之我大宋如何?”
“子賢問的是哪一方面?”
“全部!”
“全部?”司馬光的神思一下子去了好遠,他精通史實,當然清楚党項人地來歷,也清楚西夏人的一切,“若是比照國力,比我大宋當然遠遠不如?就是兵力,亦有不如呀!”
沈歡點頭不已,司馬光地說法,他是贊同的。在他眼裡,西夏不過是大宋的疥趾之蘚罷了。但是偏偏是大宋數十年的痛癢,死不了人,卻讓你一直不舒服,而且時不時要出血疼痛一番!
若說國力,不說西夏,就是遼國,或者說放眼整個世界,又有哪一個國能和宋王朝相比的?西夏的幅員都是遼闊,但是地處處西涼地區,是遊牧民族,經濟並不發達。
西夏經濟的來源是靠侵佔宋地土地而成地。西夏在李繼遷時期佔領了宋的靈州和興慶等地,又向西佔領了涼州和瓜州等地。這些地區豐饒五穀,經常種植蔬菜,水果和糧食。党項人在這個廣闊地農田裡耕作,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夏經濟的發展。並且西夏長期與漢人雜居,農業技術也達到很高水平史書上就說:“耕稼之事,略與漢同。”
說到西夏的侵略與學習能力,沈歡除了憤怒,有的就是佩服。比如西夏本來沒有瓷器;瓷器靠掠奪宋人來獲得。宋夏慶曆和議以後;西夏與漢族人民交往的同時學會了制瓷技術。西夏毅宗時期;西夏開始興建瓷窯;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發展制瓷業。西夏的制瓷中心位於“塞上江南”銀川平原。其瓷器既吸收中原地區的優點,也有本民族的特點如淳厚朴實等;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西夏瓷器。西夏瓷器還遠銷到海外。
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透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使得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佈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這些資料都是沈歡今日在三司衙門查到的,今日之後,西夏這個敵人已經在他心中上升到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他認知裡,西夏這個敵人,很像後世的日本鬼子。侵略性大,學習能力更強。像西夏的政治制度就受了宋朝的很大影響,官制的設定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瞭解完政治經濟,就該是西夏最引以為傲、也是宋人最懼怕的軍事能力了: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