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5部分

“其實變法之令不可能十全十美,出現問題也正常,然而這是一個萬里天下,事關萬千黎民,一個小問題加上一個小問題,就會成為動搖根本的大問題!王參政太急了,不肯多等幾年時間,唉!”

司馬光直率地問:“這就是子瞻選擇老夫地原因?”

“算是吧。”蘇軾也坦承,“其實除了方田均稅法,還有均輸、市易等法,在地方上蘇某就聽說了,均輸法是在江南實行,為了抵制地方商賈從貢運中謀私,因此由官府來做,好是好了,結果卻是損了商賈的利益,也會造成賦稅的降低呀,又引起民怨,就得不償失了!進京城之前,蘇某就打算與王介甫好好說一說,讓他做些改變,然而與子由一番交談之後,蘇某也就死心

司馬光哈哈笑道:“子瞻這個死心,卻是便宜了老夫

蘇軾笑道:“多虧相公高看一眼了,蘇某慚愧!”

司馬光道:“什麼高看,子瞻之人,堪為相才!連仁宗官家當年都說了,得你蘇家兄弟,就是為子孫得兩宰相!如今仁宗之後,已有兩代官家,也該是這個子孫享福的時候

蘇軾更是叫慚愧了,不過心裡卻是大動了,司馬光是宰相,說你有相才,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要做接班人培養了

“蘇某不才,不知相公今後會如何安排蘇某去處,而蘇某又該去做些什麼?”

第二百三十七章 召見

司馬光沒有立刻回答蘇軾的問題。 //而是說道:“子瞻。除了針對變法條例的問題外。你知道老夫反對王介甫的另一個原由嗎?”

“可是用人?”蘇軾猜測著說道。

“子瞻真是明白人!”司馬光嘆氣說道。“正是用人之事。王介甫上臺主持變法。用人之策。不論賢與不賢。只要是贊同附和變法之人都會引薦到高位上去;而反對之人也不管對方對與不對。皆要請官家罷黜!像韓持國等人。當年還是他們大力舉薦王介甫上臺。如今只因為對新法有別的。因為身為言官就要彈劾。王介甫遭到彈劾之後不僅沒有反思。而是要把範純仁等人放出朝去。再把支援他的人安排到御史臺去!像蔡確之流。現在竟然也身為言官。當年就是他們把子賢擠出朝去。唉。子瞻。本朝規矩。御史之用全在官家。宰相也不能插手。就是為了防範有人把朝堂搞成了一言堂。王介甫此舉。妥當嗎?”

蘇軾也不由唏噓:“用人之道。在於的人。要把能幹事之人安排到手底下做事本無可厚非。可要是把反對之人罷黜出去。就說不過去了。古人言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王介甫本意是辦實事。可這樣下去會害了天子呀!”

“子瞻能明白老夫的立場光說道。“其實王介甫為人還是不錯。雖然倔強卻也談不上是小人。可是他沒有識人之明。偏偏給一幫小人包圍了!說到他的手下。當以呂惠卿此人為首!”

“呂惠卿?”蘇軾恍然。“此人蘇某當年亦是見過。為人複雜。平常聚會。時而高談時而沉默。如今再想。此人卻是攻於心計了!”其實蘇軾對此人並不大瞭解。可是經不住蘇轍幾封家書的影響。

蘇轍之前也深的官家信任。因為之前與蘇軾一道鼓吹變法。也入了王安石的法眼。給他編進位制置三司條例司的行列。後來覺的王安石的某些法令會出問題。時常勸說。惹了王安石的討厭。接著是呂惠卿此人對其大加攻擊。在王安石面前說了頗多他的壞話。王安石大怒之下。向官家建議把他放出朝去。好在的到司馬光與範純仁的庇護。最後給編進了御史的行列。

可以說。他對呂惠卿是頗為痛恨的。因此在給大哥的家書裡不無怨言。對此君頗多謾罵之言!還時常以“小人”稱之。久而久之。深信弟弟的蘇軾對其也沒有多大好感

一提起呂惠卿。司馬光也是頗多怒氣:“此人精明。然而卻是小人!這是當日子賢給他的稱謂。據說在攻擊子賢一事上他就出力頗多!不過小他口才極佳。擅長辯論。給王介甫推薦為崇政殿說書。此職親近官家。時常伴君。以他的口才。著實把官家迷的厲害。好多手段都令老夫深感無奈。還在如今有子瞻了!”

“蘇某?”蘇軾不明白司馬光到底何意。

“哦。子瞻剛回京城。也許還不清楚朝中形勢。就讓老夫仔細為子瞻說一說吧。我朝政財兵分開。有中書。有三司。有樞密。算是三足鼎立。再算上御史臺與諫院的等言官。算是四者互相制橫吧。本來四者互不統屬。各有各的負責人。”

蘇軾讚道:“我朝太祖太宗官家深謀遠慮。製出這番機構。就是要避免唐代朝臣禍亂朝綱之事。”

司馬光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