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可算是一無可取的庸才,獨有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雖然他的出發點並不是正確的。可惜他這個皇帝是個傀儡,如果說話算數,休養生息,修邊固防,也許還真能偏安一隅。可是諸葛亮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勞軍擾民,內外交困,以致西蜀苟安的局面,也不能長久。
《蜀記》裡記載:“晉初扶風王駿鎮關中,司馬高平劉寶、長史滎陽桓隰諸官屬士大夫共論諸葛亮,於時譚者多譏亮託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
吳大鴻臚張儼作《默記》:“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闢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徵,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
txt小說上傳分享
諸葛亮難辭蜀亡咎(2)
這都是與諸葛亮同時代,或稍後一點的人士,對於他頻繁北伐的議論,可見當時有識之士,對他的六出祁山,是大不以為然的。諸葛亮罔顧國力,頻繁出擊,實在是由於他太過於自信自負。但這種心理失衡者,豈止孔明一人,凡領袖群倫者,一旦成為人譽自詡的濟世之才,便有一種功名欲,不朽欲,樹碑欲;甚至像文壇這麼一個其實沒有什麼戲唱的場合,也有人來不及地給自己蓋個廟,以便活著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認為曹操死後,魏國再無足堪較量的對手,過於輕敵,過於躁急,想開啟蜀國的封鎖局面;當然,這也是他過於相信自己萬能,過於追求不朽聲名的結果?
這種可怕的慾望,也是此前此後許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萬世的情結。哪怕傾家蕩產,禍國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歷史的長卷中,給自己樹一塊碑石。諸葛亮的出兵漢中,絕對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悲劇。由於他位極人臣,權重一國,自然無人能夠左右他,結果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大家看著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終的失敗,無法挽救。
所以,他的親信馬謖認為“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豈可復遠征?”他是聽不進去的。譙周的苦諫:“何故強為?”他同樣不以為然,甚至連毫無頭腦的後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問,也都阻止不了他北進的意願。
這樣一意孤行,置蜀國於死地,恐怕是這個偉大人物的大錯了。
他若是如張儼所說,不將國力消耗殆盡的話,蜀與魏之爭也許是另外的結果。
諸葛亮不用魏延計(1)
諸葛亮始終把魏延看作敵人,至少也是異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一個老百姓,存偏見,頂多自己吃虧,但一個領導,以成見看人,形而上,唯心論,不但害人,還要害己的。
孔明之所以先南征而後北伐,是想在蕩平後院之患,把擾亂邊庭的南方少數民族平定下來,再騰出手來進行戰略反攻,出祁山,過秦嶺,兵臨渭水,直逼畿輔。想步曹操官渡之戰、周瑜赤壁之戰的後塵,透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扭轉形勢,實現其政治抱負而名垂青史。
他這時最需要的,莫過於使他進攻奏效的計謀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計謀的書,至今被政治家、軍事家,乃至於所有動心眼的人,視作一部簡明教科書。這部書中,有許多成功的計謀,也有許多失敗的計謀。還有一些未待實現,便胎死腹中的計謀,最有名的就是魏延出子午谷奇襲關中的飛兵之計。
可惜,這個計謀不是孔明自己想出來的,也不是他得意門生馬謖向他建議的,而是他所不喜歡的魏延向他進言的,我想他當時聽了,一定怦然心動,但是,正因為是感情上的拒絕,這個飛兵之計,被諸葛亮槍斃,胎死腹中。否則,魏延率兵挺進長安,三國的歷史不知該怎麼改寫呢?
看起來,一個偉人,“從善如流”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到卻難。
當時,魏主曹睿臨位不久,司馬懿被閒置,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夏侯楙掌握兵權,是個絕好的趁虛而入的進攻機會。所以,魏延向主帥諸葛亮建議:“聞夏侯楙,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長安中唯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及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餘日,而公從斜谷來,亦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得矣!”出其不意,擊其不備,這本是軍事家最經常採用的戰術,但諸葛亮以穩妥為由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