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到蜀漢的沉重打擊,以致到潰不成軍的地步。只要人仍在,自然就心不死,這也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稍作休整,擴兵買馬,必然又會傾巢出動。這也是孟獲六次被擒而不服的根本原因。直到盤蛇谷全殲三萬藤甲兵後,武裝力量已不復存在的情況下,他才算真正認了輸。

這就是說,諸葛亮僅僅依賴精神力量去征服對手,而不給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是不會取得完全徹底的勝利的。道德和文明的感召,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唯有在對手的戰鬥力基本喪失,已無可還手的可能下,精神作用才可以充分發揮。所以,歸根結底,決定因素,還是在於雙方實力的消長。

如果諸葛亮認識到這一點,早在一擒再擒時,就把不肯認輸的孟獲降服了。在文學上也是這個道理,拿出一部像樣的,說得過去的作品,要比在大會小會,報刊上自吹人捧上一千句一萬句,更有說服力。孟獲所以不認輸,就因為他手中有可恃的實力,不信,諸葛亮不燒藤甲兵的話,他會孬嗎?

中國人有句俗話,“事不過三”,甚至“可一可二不可三”,但諸葛亮以至於七擒,這種“雷公打豆腐”的威猛,也擺脫不了中國人性格中,那種對於強者的怯懦,和對於弱者的施虐之心吧?

。。

諸葛亮難辭蜀亡咎(1)

一個極其英明的政治家,也不可能不犯錯誤。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主持蜀政,南征北戰,多有失誤,所以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句話還是很有真理性的,偉人也難例外。

但是,要是能夠保持頭腦冷靜,思想清醒的話,那麼可以將錯誤的危害性減少到最低程度。如果摻雜進感情因素,明知其可為而不為之,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勢必帶來很壞的後果。

諸葛亮作為一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千古典型,我們對其人格的偉大,所產生的景仰心理,是一回事情;但從其堅持錯誤的北伐政策,而導致蜀國過早地敗亡,來剖析他的得失,則是另外一回事情。

他所以要上表陳詞,因為大家反對北伐。主要是國力不強,人心思定,連年征戰,不勝負擔,當務之急,應該使蜀中人民得以喘一口氣,休養生息,醫治戰爭創傷。而諸葛亮卻不顧這種普遍的牴觸情緒,堅持他的北定中原,開疆闢土,恢復漢室,繼承大統的方針。

第一,他從漢賊不兩立,到蜀魏不兩存,到有魏則無蜀,到“王業不偏安,惟坐以待亡,孰與伐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魏雖有吞蜀之心,不過,曹睿上臺後,舉朝上下,是主張掘壕堅守,待吳、蜀內亂的。他錯過了這樣一個相對平靜,可以養精蓄銳的時期。第二,因承受先帝伐賊之託,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這種感情上的義務,使他罔顧客觀是否可能,貿然行動,很大程度是在維護個人的威信和尊嚴,是不足為訓的。第三,他還錯誤地認為如果繼續相峙下去,必然要出現突將無前,精銳不存的空虛狀態。因此主張趁這些有作戰經驗的將領仍在時,早打,大打。這種思路和他沒有說出來的,對於他個人的過於自信,和對後來人的缺乏信心是相聯絡的。其實戰爭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個別人的有無去留,是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此,在剛剛結束的一次失敗戰爭以後,連他自己都承認“民窮兵疲”,“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的情況下,又發動一次不量力的進攻,前景當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收在《古文觀止》裡的前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最廣為人知的文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從這兩句話延伸出來的杜甫的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便構成諸葛亮垂範千世的至善品格,被萬人景仰的忠誠典範。

所以,文學這東西,它要渲染起來的話,挺能打動人心的。我們管這種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結果,往往就有一葉障目的弊端。前後《出師表》的感情,當然是真摯的,表達諸葛亮的耿耿忠心,簡直溢於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國當時的內外狀況,剛剛勞師遠征,七擒孟獲歸來,諸葛亮就要揮戈北上,這兩篇動員令,從給蜀國所造成的後果看,就頗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具備的素質。但他一不顧國力強弱,二不顧民心向背,三不顧敵方虛實,四不顧周邊環境,就要向曹魏挑戰,實屬冒進行為。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領袖,都有因冒進而吃苦頭的教訓,而吃了苦頭還繼續冒進,再吃更大的苦頭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連阿斗也勸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阿斗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