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到美國、加拿大、澳洲去了。再加上第二代華僑加入韓國籍的人多,這樣華僑數量不升反降了。限制外國人置產創業的政策直到金大中總統執政時才有較大改變。
W深有感慨地說:“我們華僑尤其是臺灣來的華僑簡直是棄兒,韓國說我們是中國人,中國則認為我們出生在韓國,應是韓國人。還又總被人問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身份上找不到認同感。真是生的不親,養的不愛。可我們認為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龍的傳人,血管人流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我們在家裡都教孩子認方塊字說中國話,但無語言環境,難以吸收繼承中國文化。我們這些年近花甲的華僑很少有加入韓國籍的。我們打心裡盼望中國強大。無論是大陸人還是臺灣人,都是中國人,我們都視他為親人。”是的,W教授說得一點不錯,我們才來不到10天,就與我們聚餐兩次,座談好幾次,有時說著說著,就老淚縱橫。每當我們對他的幫助表示謝意時,他就頗為生氣,說我們太把他當外人看了。我告訴他,國內經濟學界對海外華僑的貢獻評價甚高。有篇文章曾分析比較過中國與前蘇聯改革成敗原因,認為如捨去其他因素,中國海外5000萬華僑對國內的支援——直接投資,是中國改革所以成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聽了我的介紹,W覺得挺寬慰。
光州的華僑以山東人居多,尤其是膠東半島的多。想必是海上距離近,幾十年前出入境管理可能還不如現在這樣嚴格,駕一條漁船拖張漁網,在海上飄泊幾天,全家跨過黃海也就來韓國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華僑的孩子還不能在韓國上大學,那時韓國與中國還沒建交,孩子回大陸讀書也不便。華僑的孩子只好到臺灣去上大學,現在五六十歲的較有地位的韓國華僑,大都是中國臺灣地區的大學畢業的。他們大學畢業後回到光州,經營中餐館的不少。我們來光州任教的中國的大學教授們聚會多在中餐館,價格絕對打半折,老闆說,只要收回成本就行——
認學位不認職稱的韓國薪酬——
2003年9月5日週五
收到朝鮮大學給我的聘書,為“外國專任講師”。韓國大學裡對聘請的外國老師,只認學位而不認你在自己國內的職稱,如果有博士學位可聘為助理教授,碩士只能聘為講師,而我只是有碩士學位。學位高低對收入會有不小影響。我這年近50的研究員要與二、三十歲的講師甚至是助教拿一樣的薪水,真是笑話。
L教授領我到銀行辦了信用卡。說9月17日信用卡上會有第一筆收入,屆時也就知道自己的工薪到底是多少。在韓國任教的外籍教師與韓國本國的老師不可能做到同工同酬。就連像華僑W這樣出生在光州,在朝鮮大學執教了近20年的教授收入也比同檔次的韓國教授低1/3。有的第二代移民不願意忍受此歧視,就加入了韓國籍。另一大學的一箇中國女教員嫁給韓國人,入了韓國籍,也在大學教漢語。但是這些改了國籍的中國人的待遇並沒有立即得到改善。收入仍按外國老師待遇。何時能拿真正的韓國人一樣高的薪水,還得等年頭了。
韓國同事辦事不是太牢靠,雖然幾天前系主任P教授就說今晚全系的教授(時間講師都無份)要在一家中餐館為我和H老師擺宴接風。可到了下午五點多鐘,也沒人正式通知我們。我只好在辦公室等,不敢回家。到了七點,還是沒有人通知我,只好與L教授聯絡,他說教授們全部已到餐館了,他們以為KIM會通知我並開車帶我來。結果誰都是自己開車去,沒人記得沒車的我了。還是華僑W教授打的來接我,來回花了他近萬元,還不讓我付錢,我極過意不去。我在車上對W抱怨了韓人的“待客之道”,W說,這也許就是文化衝突。在餐桌上,我儘量顯得開心,不停用啤酒向他們敬酒,免得讓人看出我的不快。不過據說,在韓不會喝酒是很難與人深交的,這又要苦了我這個不沾白酒的人——
領略韓國民族主義情緒——
2003年9月8日週一
每週我只有週二、四、五有課。今天是週一,無課。上網收到學人茶座系列編輯部主任董新興的電子郵件,倍感親切。知道第十四輯《經濟學家茶座》還差部分稿件,我當即回信,說準備將旅韓日記作為投稿,另外發電子郵件約梁小民、蔡(日方)、張宇燕、姚洋等長期支援《茶座》的經濟學界名流寫稿救場。人雖來韓,但無時不牽掛著《經濟學家茶座》,我曾開玩笑說過,它是我與山東人民出版社同仁們的兒子。
雖說來了不到幾天,對韓國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領略到不少。
韓國人喜歡用國貨。街上極少外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