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世紀之痛: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調查 作者:阮梅

引子(1)

“開春以來,我們這兒的農民快跑光了,連續二十多天來,‘東風’大卡車(坐不起客車)沒日沒夜地滿載著外出打工的農民奔向祖國四面八方的城市。我們鄉40000人,其中勞力18000人。現在外出25000人,其中勞力15000人。”這是原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2000年3月10日在寫給###總理的信中談到“盲流似‘洪水’”時寫下的一段話。

“少壯打工去,剩下童與孤。”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生產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加快改善。但是與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不相適應的是,城鄉二元結構的侷限在農村城鎮化實現之前仍然十分突出;農村與城鎮人均收入的差距,甚至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於是,“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日益突顯出來。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黨和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先後發過近二十個中央檔案,其中九個一號檔案。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央政府接連出臺增加農民收入、減免農業稅、免除農村小學學生學雜費等政策,不斷加強新農村建設,取得許多深得民心的實效。億萬農民切身感受到中央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力度。但“三農”問題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中國人口總量眾多,國情複雜,發展很不平衡,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很大。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參與國際競爭之後,“三農”問題尤顯突出,農業人口走向城市,加快農業人口向城鎮集中的步伐,成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降低農業風險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農業人口向城市的流動勢在必行。於是,在這體制轉軌、戶籍制度改革滯後的特殊歷史時期,農民工的生存狀態問題,以及農民工背後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尖銳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何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十四周歲及以下的兒童。

留守兒童一走進我們的視野,就帶有巨大的衝擊力。

首先是數字上的龐大驚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榮、博士研究生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抽樣資料,推算出當年十四歲及以下留守兒童的數量約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到1981萬人。留守兒童集中分佈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廣東、海南等省。2005年5月23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和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主辦的首屆“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行動研討會”在鄭州召開,這次會議公佈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是近2000萬人。據近年相關媒體報道,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仍有不斷增長之勢,留守兒童集中分佈的省份也在增加。2005年起,我以湖南、河南、安徽、四川、湖北這五個勞務輸出大省為考察物件,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據我瞭解的情況,湖南省近年來由於大批農村勞動力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2004年全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萬人,其中跨省勞務輸出700多萬人。該省打工收入已經佔到農民人均收入的。河南、安徽、四川、湖北等省份情況基本相同,各省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都在1000萬人以上,夫婦共同外出打工的均佔到了1/3。以此可以推算出各省留守兒童應在300至500餘萬人。

其次是極端個案的群體亮相。監護人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存在諸多安全隱患。許多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得到醫治,溺水、觸電、車禍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許多留守兒童還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目標,綁架、拐賣、強Jian、誘姦案件時有發生。

再次是暴露的問題觸目驚心。大量的留守兒童與父母處在一種天各一方的極不人道的親子關係模式裡,由於缺乏來自父母的親情呵護與家庭教育和監管,許多兒童過早地承受著成|人社會的各種壓力,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嚴重問題。不少兒童有害羞、不善於表達的自閉傾向,一半以上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家庭監管的嚴重缺位,還導致諸多留守孩子出現行為失範,成為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老大難”。親情的缺失還嚴重地影響了孩子與別人的社會交往,導致孩子對周圍環境和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有的出現攻擊型性格趨向,自控力差,好衝動,動輒吵鬧打架,從而極易被社會上不法分子引誘參與打架鬥毆、吸毒、販毒,甚至被騙去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