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能這樣理解——不是由於這個複雜的句子含混不清,就是由於總督在執行他所接受的命令時另有企圖——他從左方透過波羅底諾向多面堡進攻,而莫朗和弗里昂兩師同時正面進攻。
所有這一切以及部署中的其他各點,不曾也不可能執行。總督越過波羅底諾,在科洛恰被打退了,不能再前進了,多面堡沒有被莫朗和弗里昂兩師佔領,只是在戰鬥結束時才被騎兵攻下(拿破崙大概未料到也未聽到)。這麼一來,部署中的那些命令沒有一項是被執行了的,也不可能被執行。部署中又說,戰鬥照這樣開始後,將按照敵人的行動隨時釋出命令,因此,好像是在戰鬥中,拿破崙將發出一切必要的命令;但實際並非如此,也不可能做到,因為在戰鬥時拿破崙離戰場很遠,戰鬥過程他不可能知道(這在後來才知道的)他的命令沒有一項是在戰鬥中切實可行的。
!
28
許多史學家說,波羅底諾戰役法國人沒有打贏是因為拿破崙感冒了,如果他沒有感冒,在戰鬥之前和在戰鬥期間他的作戰命令一定更加有天才,俄國人一定失敗,et la face du monde eut été changée①。一些史學家認為,俄國的締造是由於一個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法國由共和變為帝制,法國的軍隊開進俄國,也是由於一個人的意志所為——拿破崙的意志,俄國所以強盛,是因為拿破崙在八月二十六日患了重感冒,這些論斷在一些史學家看來無疑是合乎邏輯的。
①法語:而世界的面貌也就會改變了。
假如波羅底諾戰役的發動與否取決於拿破崙的意志,發出這個或那個命令也取決於他的意志,那麼,顯然能夠影響他表現意志的傷風感冒可能是俄國得救的原因,因此,那個在二十四日忘記給拿破崙防水靴子的侍僕也是俄國的救星了。用這種思路得出的結論是無可懷疑的,正如伏爾泰開玩笑(他自己也不知嘲笑什麼)說,巴託洛繆之夜①是由於查理九世腸胃失調引起的,這個結論同樣是無可懷疑的。但是有人不認為俄國的締造只憑彼得大帝一個人的意志,法蘭西帝國的形成以及它同俄國的戰爭也不是由於拿破崙一個人的意志,在這些人看來,前面的有關結論不僅是不正確的,不合理的,而且與整個人類的現實生活相矛盾。關於形成歷史事件的原因這個問題的另一答案是:這世界事件的過程是上天註定的,它取決於參加這些事件的人們的任意行動的巧合,拿破崙之類的人物對事件過程的影響,不過是表面的,虛假的。
①巴託洛繆之夜指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的前夕,巴黎天主教對於戈諾教徒的大屠殺。
有一種看法乍一看來很奇怪,那就是:巴託洛繆之夜的屠殺事件,雖然發命令的是查理九世,但不是按照他的意志發生的,他不過覺得是他命令這樣做的;波羅底諾八萬人的大屠殺事件也不是按照拿破崙的意志發生的(雖然開戰及戰鬥中的命令都是他發出的),他不過覺得命令是他釋出的罷了,——不管這個看法多麼奇怪,但是,人的尊嚴告訴我,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一個人來說,縱然不比偉大的拿破崙強,無論如何不會比他差多少,人的尊嚴叫我們這樣看問題,歷史的研究也充分肯定了這種看法。
在波羅底諾戰役中,拿破崙沒有對任何人射擊,也沒有殺一個人,一切都是士兵做的。由此可見,殺人的不是他。
法國士兵在波羅底諾戰役中屠殺俄國士兵,並不是由於拿破崙的命令,而是出於自願。全部軍隊:法國人、義大利人、德國人、波蘭人——他們飢腸轆轆、衣衫襤褸、在行軍中累得精疲力盡,——看見阻礙他們去莫斯科的軍隊,他們就感到,le vin est tiré et qu’il faut le boire①。假若拿破崙當時禁止他們和俄國人打仗,他們會把他殺死,然後去打俄國人,因為這是他們必需要做的。
當他們聽到拿破崙在命令中曉諭他們,子孫後代會因為他們在莫斯科城下戰鬥過,有過陣亡和受傷而得到慰藉,他們就高呼:“Vive l’empereur!”②,正像他們一看見小孩用小棒捅地球的畫像,就喊:“Vive l’empereur!”一樣,也正如他們不論聽到什麼毫無意義的話就高呼?“Vive l’empereur!”一樣。他們除了高呼“Vive l’empereur!”和去打仗,以便在莫斯科以征服者的身份得到食物和休息以外,再沒有什麼事可做了。由此看來,他們殘殺自己的同類並非由於拿破崙的命令。
①法語: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