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失學的精神痛苦和就業的實際困難,思想混亂不安,也在社會上引起一場波動。由於被整頓的大多數是解放後在農村新建的中學,農村中小學畢業生尤其是高小畢業生不能升學的問題就比城市中更為嚴重,而他們成批地、自發地湧入城市謀求出路,使已經被就業壓力和糧食緊缺問題壓得喘不上氣來的城市更加難以承受,動員他們回鄉遂成為當務之急。
txt小說上傳分享
動員家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生產(1)
落後的農業拽住了工業起飛的翅膀,這個問題從1953年開始尖銳地顯露出來。
國家採取的解決途徑,從近處說,是控制農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湧入,減輕城市糧食供應以及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從長遠說,是發展農業生產,當時擺在第一位的,是解決糧食緊缺的危機,採取的方式,是加緊推行農業的互助合作運動。
對互助合作運動的評價,不在本書討論的範圍之內,但上述解決農業問題的措施,都與家在農村的中小學畢業生有直接和密切的關係。
1953—1954年間的教育整頓,壓力更多地是在農村。農村中不能升學的中小學畢業生,與1951年、1952年等年份相比,明顯增加了。如山東省萊西縣,1951年和1952年兩年高小畢業生共3390人,升學和參加工作的除外,留在鄉里的是1310人;1953年畢業3518人,留鄉2438人;1954年畢業3514人,留鄉3028人。再如熱河省(後來歸入河北省),1952年暑期全省高小畢業生為16894人,未能升學的9000人;1953年高小、初中畢業生33757人,有25404人未能升學。當時全國各地農村的情況,大抵如是。
很多青年都把升學看成自己唯一的出路和前途。升學考試之前就已經有人宣告:“考不上學校,就去考海軍——投水,投空軍——上吊,或是投陸軍——流浪”周立波:《王秉源和韓文恭》,《中國青年》,1955年第20期。。一旦落榜,痛不欲生。一個青年在給他哥哥的信中這樣寫道:“8月5日晚上,一個沉痛的不幸的訊息無情地來到了——我沒有考上學校,我用了極大的耐力,才制止了眼淚的湧出,可是眼眶已經潮溼了。到現在寫信時我的手還在發抖。我無法安定下來,因為它關係著我的青春,甚至我的一生……”他表示:“我寧願在城市裡拾垃圾,也要走出農村!”魏巍:《創造幸福的家鄉》,《中國青年》,1955年第22期。這種現象,其實至今仍比比皆是,人們並不會感到陌生。
考不上學的農村中小學畢業生,第一願望就是去城市尋找工作。在大量向城市流動的農村人口中,他們一直佔據著很大比例。但這一時期城市的控制措施,卻使他們的期望成為泡影。許多回鄉青年,甚至後來被樹立為先進典型的回鄉青年,都曾有過四處託人找工作而不得的痛苦經歷。總之,問題的嚴重,還不僅在於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