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時的住房按揭貸款餘額是190億元,2006年底升到萬億元,也就是說,所有住房按揭貸款票據所代表的資本總值為萬億元,這是許多家庭未來收入流的折現值。所以,那次改革為今天提供了至少萬億的金融資本,如果沒有住房按揭貸款,人們未來的收入照樣會有,但卻無法變成今天的資本了。
第三個資本源是眾多個人的未來收入流。雖然住房按揭貸款已將勞動者的部分未來收入資本化,但那只是一小部分,萬億的住房按揭貸款只是中國GDP的11%,而美國的13萬億美元按揭貸款是其GDP的100%,所以中國的個人收入資本化空間還很巨大。其他消費信貸還在起步階段,汽車信貸、信用卡借貸、學生信貸等都可看成是將個人未來收入流提前資本化的金融契約,這些工具當然也增加中國的資本供應,但到目前的消費信貸規模還只是2千多億元,是中國GDP的1%,相比之下,美國消費信貸為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30%。
資本化是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講到最後,我們可以把中國和美國在1978年時的境況做簡單對比,以此來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歷。1978年時,美國的企業資產與收入流、土地與資源、老百姓未來收入流不僅都是私有並能自由交易,而且相當一部分已證券化、金融化成資本,所以這些年美國能做的資本化空間越來越小。
相比之下,中國則恰好在另一個極端,1978年時中國是什麼都國有,從而不能買賣交易,更沒有被資本化。所以,在1978年之後,即使不算外資的進入,中國政府每年只要讓部分國企民營化並把它們未來的收入證券化,或者出售部分國有土地的使用權並讓土地產權自由交易,或者透過住房按揭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等讓老百姓將部分未來收入資本化,每年做一點這三類資本化運作中的一個或兩個,即可給中國提供大量的資本,即可讓中國的“錢”多很多。這就是對中國過去十幾年經濟增長的資本化解釋。
哪個國家都有土地,有資源,也有各種未來收入流,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將這些資產和收入流轉變成資本,甚至也不知道將這些資產與收入流資本化的重要性。但要做到資本化,特別是想要產生出最大限度的資本,那麼,資本化的制度架構就極其關鍵,不僅私有產權要界定清楚,而且要有可靠的產權保護與契約執行架構,否則,只能做些粗糙的資本化運作,不能深化。
當然,如果換個角度看,這也說明,企業國有、土地國有以及人力資源國有在過去抑制了多少資本,機會成本大得無法估算。雖然過去十餘年的資本化改革已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關鍵性的推動力,未來的持續增長還只能靠更多資產、更多收入流的資本化,只有進一步的資本化才會給內需增長提供動力,才會有個人創業、創新所需要的資本支援。為了使中國更有“錢”,土地和國有企業都應該私有,為進一步資本化開路。
。。
為什麼中國人錢多了反不安?(1)
中國正在經歷的轉型總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因為正在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廣,也太快,對於有興趣研究人、理解社會的學者來說,這是個千載難逢的研究機會。還是以我們在前面談到的“中國的錢為什麼這麼多”這個話題為例,我們看到由於商品交換的日益市場化、經濟活動的進一步錢化、財富和未來收入的快速資本化,這些都使中國的錢和金融資本越來越多。
但是,除此之外,正在經歷的中國社會結構與文化轉型也在給中國帶來很多錢。具體講,就是原來許多透過親情關係、友情關係所實現的隱性經濟交易、隱性保險信貸投資交易,都逐步被顯性的市場交易取而代之,被直接錢化、金融證券化了,其結果必然使中國的錢和收入大大增加,同時當然也對金融業的發展提出挑戰。如果中國的金融業跟不上,在原來由親情、友情實現的互助互惠式隱性金融交易被錢化之後,而如果替代性的顯性金融保險、信貸、養老、投資產品又無法跟上,中國人在錢多的同時,可能反而對未來更感到不安,不僅使中國的內需無法增長,使中國經濟增長繼續依賴出口,也讓中國人的幸福感下降。
靠親情實現的隱*逐漸由市場取代
人類自古就難以以個體生存,人際經濟交易、感情交換歷來是人類得以存活的主要保障形式,必須透過彼此間的利益交換,特別是在不同時間、空間之間的人際利益交換,來最大化我們的生存機率,來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保障(包括養老)有安全感。但是,人際交易、尤其是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