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一味地挖苦、貶低,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反對父母,反對學校,或者反對整個世界。
——布魯諾
或許是因為太珍愛自己的兒女,太強調自己愛的無私與奉獻,因此我們的家長,在對子女進行教育的時候,總是傾向於為其提供無微不至的保護,這種保護既體現在物質層面,更體現在精神層面。
所謂精神層面的保護,指的是我們的家長總是嘗試著根據自己對社會的理解,自己的生活觀念來替兒女做出選擇,誠然,這種選擇的出發點無可非議,其中也包含著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家長們往往會忽略的一點是:
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也是他們獨立的過程。
這種獨立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當孩子開始成長時,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獨立思考過程,大到對社會、對人生的態度,小到對自己的喜好,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其結果就是在各個問題上傾向於自己做主。
由於孩子和家長在對待社會、人生的觀點和態度上存在著差異,矛盾就不可避免了,其結果往往是令雙方都倍感痛苦。
在家長看來,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幼稚甚至愚蠢的,因此,出自於對孩子負責的態度,對於這樣的行為無不給予堅決的打壓。然而,我們的家長沒有想到的是,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往往卻是孩子內心身處想法的反襯。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一下下面這個故事:
曾經有兩兄弟在同一連隊中服役,其中一個在戰鬥中被敵軍子彈擊倒,逃回的一個則向指揮官請求,允許他返回去找他的兄弟。
指揮官說:“他可能已經死去,你冒生命危險去帶回他的屍體也沒有什麼用。”
再三懇求,指揮官終於答應了。當士兵揹負其兄弟回到部隊後,受傷的兄弟死去了。
於是指揮官說:“你看,你冒了生命危險,但是卻毫無結果。”
士兵回答道:“不,我做了我想要做的事情,而且我也得到了回報,當我爬過去抱著他的時候,他說:‘我知道你會來的,我就是覺得你會來的’。”
讀完了這個故事你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呢:在某些時候,你就像是故事中的指揮官,而孩子就像是故事中計程車兵呢?
第二章 心靈關懷缺失,扼殺獨立人格的成長(7)
在許多家長看來,自己的孩子就像故事中計程車兵一樣,總是喜歡去做一些看上去很愚蠢的事情,然而正是這些蠢事,卻代表了孩子們的個人志趣與個人意願,當孩子獨力完成了這些所謂“蠢事”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獲得了心靈上的滿足,而家長對於孩子意願的壓制,則無異於對其意願的漠視,志趣的扼殺,進而形成了持之日久的心靈暴力。
這種心靈暴力的表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其一:來自家長的過度保護,與個人獨立性發展之間的衝突。
其二: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難以認同,甚至以強制手段進行打壓。
簡單說,這兩大表徵的存在,構成了中國家庭教育中心靈暴力因素的全部,而正是在這種“心靈施暴”的過程中,家長本應當基給予孩子的心靈關懷逐漸地散落流失。
就這樣,我們的孩子總是感覺到自己的權益受到了限制,或是根本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我們的家長則感嘆現在的孩子過於複雜、過於任性,孩子實在不懂得家長的一片苦心,倍感家庭教育的艱難,從而給兩代人都帶來了心靈上的痛苦,讓雙方都感到了巨大的困惑,以至於無從解脫。
接下來,我們就將從構成心靈暴力因素的兩大方面入手,一睹中國家庭教育中心靈關懷缺失的形成機制,立足於孩子的未來,預知這樣的缺失,究竟會對我們的孩子造成怎樣的影響。
事實上,當我們對這兩點了然於心之後,有關如何解決問題的答案,以及家長究竟該如何如何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也就變得不再迷惑不清了。
6.家長與孩子的雙邊思維
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響。只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為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
在幾年前的一個電視節目中,面對記者的採訪,一個孩子說出了這樣的話:
“在學校裡住宿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