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子總是區分不開心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時,家長不妨用上述方法,引導孩子正確瞭解、認識自己。

當然,由於這些二年級孩子的自我意識總會不斷變化,所以,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常常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他人總是誇獎孩子的優點,那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個渾身充滿優點的孩子;但當他人總是指責孩子的缺點時,他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最需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分清現實中的“自我”與他人評價中的“自我”。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家長要把握好兩個原則:

當孩子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歡心鼓舞時,家長不要打擊他們,但一定要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實力”,從而引導他們朝著更優秀的方向努力;

當孩子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垂頭喪氣時,家長更不要添油加醋,而是要引導他們意識到那些缺點僅僅是他的一部分,他仍然可以朝著更加優秀的方向努力。

方法二:面對推卸責任、悲觀→培養孩子積極的“自我歸因”能力

每次考試成績公佈時,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

“我這次沒考好是因為老師出的題太難了!”

“考試那天我太倒黴了,出門就差點被車撞上,所以沒考好!”

“考試那天天氣太冷了,我都被凍感冒了,所以沒考好!”

……

作為成人我們知道,當成績沒考好時,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之所以搬出這麼多的客觀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想承認,或者不想去面對那些自身的原因,例如,這一階段自己沒有認真學習、在考試時沒有認真檢查等。其實,在這一現象中,體現的是孩子的“自我歸因”能力。

所謂“自我歸因”,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經常習慣性地把成功或失敗歸結於某種原因。例如,當孩子成績沒考好時,他習慣性地用客觀原因來說服自己和他人,這就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歸因”;但當孩子成績沒考好時,他首先想到了是自身的原因,並積極地去想改進的方法,這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歸因”。其實,孩子的“自我歸因”能力也是自我意識的一個很重要方面。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完全可以擁有積極的“自我歸因”,例如,出現了錯誤,他們首先反醒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抱怨他人或客觀條件。對於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不僅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決定著孩子所取得的能力。

相信大多數的家長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兄弟,一個出奇的樂觀,而另一個卻非常悲觀。他們的父母想讓他們的性格都改變一些,於是就把樂觀的孩子鎖進了一個堆滿馬糞的屋子裡,把悲觀的孩子鎖進堆滿玩具的屋子裡。一個小時後,當父母開啟關悲觀孩子的屋門時,發現他正坐在一個角落裡哭泣,當家長問他哭泣的原因時,這個孩子傷心地說:“我怕把這些玩具弄壞,怕你們責罵我。”

三、1~2年級,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重要萌發期(6)

但當父母開啟滿是馬糞的房間時,卻發現樂觀的孩子正興奮地用一把小鏟挖著馬糞。看到父母,他高興地說道:“看這兒有這麼多馬糞,附近一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一定要把它找出來!”

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里根,他從報童成為好萊塢明星,又從州長走向總統的寶座。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結論:在里根成為總統的過程中,他的那種樂觀的態度對此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的樂觀態度又是從何而來呢?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們所持有的穩定的情感和態度,大多是由他們從小習慣化的歸因方式所決定的。就拿這些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出現了錯誤,他們總是在他人或外部環境裡尋找原因,那孩子很容易就會走向悲觀。

我就曾教過這樣一個孩子:

這個孩子幾乎每天都遲到,每當我問他原因時,他都會說:“媽媽起床晚了,所以我也起床晚了。”在我的建議下,這個孩子的媽媽給他買了個鬧鐘,但第二天這個孩子仍然遲到了,我再問他原因時,他仍然理直氣壯地說:“媽媽給我買得鬧鐘聲音太小了,我都沒有聽到鬧鐘響。”

也許家長們會說:“這個孩子也許是在撒謊,他是在為自己的錯誤尋找理由。”其實,確切來說,這應該算是孩子的一種“自我歸因”方式,也就是說,他已經習慣了把由自己失誤而造成的錯誤推給別人或周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