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為漢末大家,文學書法皆有極深造詣,圍繞新字型詢問姜述相關問題,從書法畫技逐自擴充套件到文學歷史,姜述逐一回答,所言融合了數千年文化藝術的精華,許多見解獨樹一幟,令人眼目一新。一席話後,孔融不由撫案長嘆,深謂後生可畏。
古時通訊落後,經常以訛傳訛,傳言到了千里之外,往往面目全非。姜述此番一鳴驚人,本是可喜可賀之事,姜戰高興之餘內心卻生憂慮,擔心今日之事傳開,若被有心人故意引導,惹起皇家猜忌,不僅非福反會引來大禍。姜戰想到這裡,不由怵然失驚,心思對策補救,想起姜述所作《愛蓮說》,不由暗有定計,謂孔融道:“數日前述兒曾作一文,數語甚是精妙,請文舉兄指正。”
第一卷姜述篇第17章青州筆會3
自從姜述聽說孔融到來的訊息,本欲憑藉詩作聞名,未曾料到楷體字引起這般轟動,始料未及,暗生悔意。聞聽姜戰之言,便知姜戰之意,欲借《愛蓮說》所喻,提升道德名聲,以釋皇家之疑。
孔融笑道:“既有妙文,正合筆會薈萃文章精華之意,姜家公子切莫藏私。”
姜述當下讓侍者鋪紙研墨,默寫《愛蓮說》。孔融站在姜述身後,初時只是體味書法筆意,及寫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時,不由拍手稱絕,道:“此傳世絕句也。”再看下文“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孔融評道:“但是此段,足可名垂千古也。”
再觀結句“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忡遠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待姜述全文寫完,孔融通篇朗讀,體味良久,嘆道:“姜家公子之才,遠勝於我;姜家公子之德,世人難有與其相論者。”
田希問道:“此文可謂文才斐然,然其年方九歲,尚未成人,如何能高論其德?”
孔融道:“此文突出運用襯托之法,菊正面襯托,牡丹反面襯托。蓮花是文人筆下高歌詠歎之物,但多數文人皆驚歎於其清姿素容,將其形諸筆端;而此佳作獨闢蹊徑,重點描述蓮之品質,歌頌其堅貞品格。寫出此文之人,定然潔身自愛,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鄙視追名逐利者。若非品德高潔之人,安能寫出此文?”
孔融謂主薄王修道:“叔治文評揚名天下,請評此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設社,王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遊學南陽,止張奉舍。張奉舉家得疾,時人以為疫病,無敢相視者,王修親隱恤之,病癒乃去。王修德才兼備,尤以文評揚名於世,孔融召其為主簿。王修史上歸附曹操,曾任魏國奉常。
王修評文遠近聞名,道:“此文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段描繪蓮花之高潔;後段揭示蓮花之喻意,分評三花並以蓮自謂。前段描繪蓮花之高貴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曰蓮花長於汙泥,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天真自然、不顯媚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其空管挺直、不攀附之高尚品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蓮如傲然不群之君子,凜然不可侵犯。前文所描繪,事實上是作者人格寫照,心志自明,此點從後段得到明證。正如文中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就是感慨於具有蓮花之潔之人太少。前段以菊花和牡丹襯托,表明獨愛蓮花,並描繪蓮花形象,讚美蓮花品格。後段與菊花之隱逸、牡丹之富貴相比較,點明蓮花君子之喻意,說明對君子之嚮往和潔身自好之態度。全文託物言志,以蓮喻人,透過對蓮花之描寫讚美,歌頌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之美德,表達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之高尚品格,以及其對追名逐利者之鄙棄厭惡。此文具有‘說’託物言志之特點: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蓮之氣度風節,寄予對理想人格之肯定和追求,說明鄙棄貪圖富貴之世態心理,襯托追求潔身自好之情操。文章運用對比、反襯,文中數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之隱逸、牡丹之富貴和蓮花之高潔對比,使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說教之失,透過三種形象對比,深化主題目的。文章以‘愛’字貫通全文,把愛蓮這一主題落到實處,愛蓮之意淋漓盡致。此文在語言上同樣富有特色,優美簡練,正如蓮之美之‘不蔓不枝’,沒有多餘無用之句。其重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蓮,花之君子者也。’此文借物抒懷,一為喻物,一為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