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個“力量”問題,你實際上(不管是意識沒意識到)在懷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能否實現,懷疑群眾革命運動的偉大實踐,懷疑###主義能否解決現實問題……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你就會完全不相信###主義,和黨離心離德,和群眾的革命實踐格格不入。這樣危險的後果,你想到沒有?

這場“討論”的結局以黃一丁在《北京日報》上被迫發表《我對“懷疑論”的認識和批判》而落下帷幕。文中,黃自稱在接受“深刻教育”後開始“猛省”,“看到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爭奪青年激烈鬥爭的刀光劍影”,進而批評了“懷疑論”的五種“騙人手法”。這些違心之淪,只能表明思想專制主義的可怕。。 最好的txt下載網

知青覺悟的歷程(5)

對“懷疑論”的批判當然不是針對黃一丁個人的。黃的一些觀點,在知識青年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正因為如此,這場所謂的“討論”才在知青中引起強烈反響。劉寧的覆信空洞無物,熱衷於無限上綱,加之將好友私信上交邀功的行徑有玷為人行止,故被廣大知青所不齒。黃一丁的書信則完全是推心置腹式的,不乏真誠,何況道出許多知青的真實感受,在充斥“假、大、空”的新聞報道中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所以他的遭遇贏得廣泛同情。雲南西雙版納某農場機關在組織各隊知青討論劉寧和黃一丁的通訊內容時,大多數知青公開與官方輿論唱反調,認為“黃一丁的信有水平”,符合現實;而劉寧“太激進了”,“唱高調”,“動機不純”北京市雲南西雙版納農墾分局知青問題調查組:《關於橄欖壩農場現狀的調查報告》,1976年7月20日。。黃一丁收到了數以千計的來信。人們不顧輿論的壓力,向他致意或表示支援。

(三)真理的吶喊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得金。”追求真理,猶如披沙瀝金,只有鍥而不捨者,才有望得到它。在農村簡陋的棚屋裡,在昏暗的油燈下,始終有一些知識青年孜孜不倦地從事理論的研究和探索。苦鬥於社會最基層的經歷,不但沒有消磨他們追求真理的熱情,反而促成了其思想的成熟。在一個不允許思想的年代,有思想便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罪過”,思想者受到###也就不足為奇。但歷史已經證明,他們是新時期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者,是一代青年中最富理性、有思想、最具批判精神的精英。

在知識青年中,較早深入理論研究,並且提出獨立見解的代表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遇羅克外,還有罕為人知的張木生。張原是中國人民大學附中學生,1964年初中畢業。在“###”即將開始的1965年7月,他和同樣出身高幹家庭的同學陳伯達之子陳小農,以及李秋夢等人帶頭到內蒙古巴盟臨河縣插隊落戶。當時,他們已約略得知毛澤東與王海蓉、毛遠新關於教育革命談話的一些內容。在校期間,他們就大量閱讀馬列著作,課程學習反倒置於次要位置。他們一心取法毛澤東青年時期的革命實踐,堅信憑著一腔熱血可以改變農村落後面貌,這就是他們主動要求上山下鄉的原因。剛下鄉,為了表決心,張木生寫了一首詩:

耕雲播雨塞疆,沙漠變成糧倉。

綠波依依草地,白雲縷縷綿羊。

野坳處處綠裝,層林處處果香。

任它個血汗滴滴,待它個白髮蒼蒼。

平生志已足矣,換得人間天堂。

詩中抒發了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自己的志向。陳小農批評這首詩意境不夠高,政治性不夠強,沒有“赤遍環球是我家”的精神。

初到農村,他們就發現農民有“反動思想”吳思:《陳永貴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國的試驗》,花城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頁。。農民中間盡是這樣的順口溜:“想社會,盼社會,社會來了更受罪”,以及“今年盼著明年好,明年還穿破小襖,十六七年過去了,讓人咋說共產好”之類。當地農民把社會主義叫“社會”,多年缺吃少穿,才逐漸生出許多怨言。

張木生等人拼著命幹了一年,所在大隊的日工值更低了。產量沒有多大提高,卻多了十幾位知青參加年終分紅,分值自然降了下來。“赤遍全球”的抱負嚴重受挫,內心有了許多矛盾和動搖。不久,“###”掀起狂瀾,張木生和陳小農等人回到北京鬧革命。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知青覺悟的歷程(6)

張木生理論觀點的初步形成,與他和其他一些知青所進行的兩個烏托邦試驗的破滅有關。1966年秋,他和幾名中學生設想在湖北大別山興辦一個“半農半讀毛澤東思想講習所”,經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