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家蕩產也要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出來,以彌補自己的遺憾。
就這樣,蔡書舟終於是來到了這個縣城裡最高的學府,縣城一中讀高中來了。既然兩個人合下了心,總還是有點準備的,經過一個暑假的努力,兩口子總算湊夠了一個學期的學費,還有一個月的生活費,一共一百一十元,八十元的報名費,其他三十元就當是生活費了。
到學校去報名,是老蔡借了蔡家旺那輛嶄新的郵電腳踏車拖著蔡書舟去的縣城一中。八十里的路程,老蔡整整騎了一上午,天沒亮就出發的,一直到中午才到。
蔡書舟當然也是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到縣城,坐在腳踏車後面,當然是無比的新奇和興奮了。
學校里人很多,都是新生來報名的,老蔡帶著蔡書舟,還有被子等行李,一直朝那報名處走去。這縣城一中果然是名不虛傳了,氣派的大門不說,高高的漂亮的教學樓,還有那整潔的學生寢室,上下兩層的高低床,一看就讓人很舒服的感覺,比那鎮上的中心中學那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一切安頓下來後,老蔡找到了班主任,跟老師交待了幾句,就匆匆忙忙往回趕了,畢竟還有幾十裡地的路要趕,不抓緊的話,到家就會天黑,看不見騎車的了。
就這樣蔡書舟在縣城裡讀起了高中,開始了他那漫漫的苦行僧般的高中生涯了。開學沒幾天,蔡書舟也許是因為初中畢業成績比較突出,就被班主任指定為班上的副班長,分管考勤和紀律。蔡書舟才第一次當上了真正意義上的班幹部,後來又著手組建學校文學社,當上了文學社社長,再後來高二的時候就當上了學校的學生會主席,管理學校廣播站,組織學校文體活動,組織和檢查學校衛生,成了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生幹部。
39 “六四”風波
忙忙碌碌的高中生活,既緊張又充滿活力,特別是蔡書舟副班長和文學社的兩個職務,讓他忙得更是不可開交。特別是那個文學社,更是讓蔡書舟投進去了很多的精力。首先是文學社的成員,要一個個的統計報名,然後選舉副社長、編輯、主編、美工等,再就是商定文學社的社名,大家想了很久,各種各樣的名字都有,什麼“十月”,“竹林塘”“山風”等等,最後還是蔡書舟想起了一句詩,“霜葉紅於二月花”,提議叫做“霜葉”文學社如何,這一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是啊,“霜葉”,一個多麼富有詩意和內涵的名字,既有歷經霜凍風雨之意,又有紅紅的秋天的葉子,顯得是多麼的美麗和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完全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名字了。接下來,當然是組稿和編輯了,最後當然是要蠟刻、印刷。這種工序,蔡書舟也是比較熟悉的,因為自從讀書以來,就一直與試卷打交道,而平時測驗的那些試卷,幾乎都是蠟刻印刷出來的,蔡書舟小學畢業班的時候,還專門幫老師刻過試卷的,所以應該是輕車熟路了,只是要跟學校領導打個招呼,批一點紙張、蠟紙和刻筆,就可以開張了。
蔡書舟作為社長,當然寫了刊首語,還寫了一首小詩:
遠方
小時候
我總是喜歡眺望遠方
可疊嶂的山嵐啊
擋住了我的視線
那是一種迷茫和好奇
。。。。。。
現在啊
我還是執著的喜歡那遠方
站在寶塔河的塔頂上
伴著那奔流不息的河水
是誰在召喚我的魂靈
。。。。。。
可是不久這種詩情畫意的浪漫就被打破了。高一快要放暑假,也就是春夏之交的時候,國家上面好像出事了,鬧得最兇的是北京,開始說是鬧學潮,學生靜坐、絕食,要求懲治“官倒”,“腐敗”等,要國家領導人出面對話,但後來就不知道怎麼回事了,因為在農村下面,訊息太閉塞,根本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原委,沒多久就放暑假了,都是聽村裡的那些閒聊的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瞎說,有的說是胡耀邦被中央某些人害死了,大家不服,起來要求平反,有的說是中央很多高幹子弟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要求某些中央領導下臺等,傳的很是神乎其神。
蔡書舟也是在邊雙搶邊焦急的等待中度過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暑假,回到學校以後,各種學習時政的小冊子就出來了,一看大標題《必須旗幟鮮明的反對反革命動亂》
如果對這場動亂姑息縱容,聽之任之,將會出現嚴重的混亂局面,一個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中國,將變為一個動亂不安的沒有前途的中國。但是由於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對動亂採取容忍、放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