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得多,但對節約燃料卻造成了嚴重破壞。參議院著手處理這個問題時,平均汽油英里數已經滑到了每加侖24英里。美國的汽油消費量和石油進口量都在猛增。為了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參議院正考慮透過一項將轎車的標準延用到休閒越野車上去的議案,目標是將全美休閒越野車的每加侖行駛英里數增加3英里,大約上升到1987年的水平。

《郵報》的文章引用參議院少數派領袖特倫特·洛特的話說,提高標準一事無法接受,因為“這裡還是美國”。標準要是提高了,他就不“能再開車帶孫子繞著牧場轉了。”倘若這不是大肆誇張,那就是太不幸了,每個美國人聽了都會心碎的。然而,洛特這番話與“蟒蛇”行動那篇頭版報道之間的聯絡,卻似乎無人看到。為了得到一桶油,好讓我們能在牧場上轉一圈,我們到底願意犧牲多少條性命?當然,這個問題問得不大公平。但問題的結論我們卻難以逃避。那就是,洛特認為石油就該便宜,因為這是美國,而美國有權享用廉價汽油。“蟒蛇”行動造成的人力和物力損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想法造成的結果,只不過這一點深藏未露而已。

在倫敦或歐洲的其它地方和日本,人們難得看到休閒越野車。主要原因是,在所有這些地方,加油泵裡的汽油每加侖要賣3�97美元(日本)到4�66美元(英國)。沒有加稅前,這些國家的費用要低得多。實際上,美國的稅前價最高,為每加侖1�20美元,其它發達國家平均大約為1�10美元。但是,美國只加約38美分的稅,其它發達國家所加的稅比它高6倍還多。歐洲和日本生產的汽車能達到每加侖行大約34英里——或者說比美國車每加侖高10英里,真是一點都不奇怪。美國車如果能達到歐洲和日本車的節油水平,美國就根本不必進口波斯灣石油了。

節能方面的差異並不僅限於轎車和卡車。你如果從布魯塞爾去巴黎,可以乘坐高速列車,坐日本有名的子彈頭列車的歐洲改進型,大約1小時20分鐘就能到達,距離大致相當於華盛頓到紐約之間那麼遠,可是所需時間只有乘美鐵市際高速列車的一半。因此,乘火車從巴黎往返布魯塞爾的人要比坐飛機的多。歐洲建了現代化高速鐵路系統之後,大大降低了對節能較差的飛行旅行的需求,人們更偏好效率極高的鐵路。

電價和汽油的價格一樣,在美國以外的地方同樣較貴,難怪美國人均用電量比用電第二大戶日本多一倍。事實上,日本很強調節能問題,他們可以用比美國少一半的能源創造國民生產總值中一美元的產出。當然,日本是一個小國,大多數人口和工業都集中在東京與大阪之間的狹長地帶上,所以距離與氣候的差異都不如美國大。但歐盟地域遼闊,氣候與地形差異大,人口比美國多,國民生產總值與美國大致相當,但情況卻與日本。要創造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一美元的價值,歐洲人只用美國人所用能源的2/3。假如美國像歐盟那樣節能,它就可以不從波斯灣進口石油,連石油進口週期也可以沒有了。這樣,美國的貿易赤字每年可減少1000億美元,美元也可以不再透過中東的石油生產國再流去為恐怖主義和激進的伊斯蘭教的傳播提供資金,並可以大幅度減少美國在波斯灣部署軍事力量的必要了。這些兵力的部署每年要花費600億美元,這就將海灣石油的實際成本抬高到了每桶大約200美元。世界各國的許多觀察家都感到不解,為什麼美國不純粹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認真考慮一下防止浪費能源的問題。依我看來,箇中緣由與美國的應得權利感有關,另外還牽涉到我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問題。但這種自主換來的卻是不自主。這種不自主會使我們很脆弱,而脆弱反過來又會導致戰爭、毀滅和死亡,最後便是提醒我們做深刻的反省。

布巴與生俱來的權利

“布巴”的標準定義是這樣一個人:他感到他天生有權以1小時80英里的速度在公路上駕駛自己的皮卡,敞著車窗,鐳射唱機和空調開到最大,腿上擱著一罐開了蓋的啤酒。人們普遍認為他是個來自美國南方的白人。其實,從康涅狄格到加利福尼亞的所有種族和兩種性別中都能找到布巴。我們所有美國人身上都有布巴的某種成分(完全坦白地說,我本人就開著一輛休閒越野車)。我們姑且不談這個典型形象那些非本質的東西——音樂、啤酒罐、乘客座上的大狗、後窗後面槍架上的獵槍和愛國小標語,還是先來看一看馬力過大、附件過多的汽車(大多是美國工業化的產品)、道路(美國政府的傑作)和權利感(美國曆史的產物)吧。這些東西都是從哪兒來的,又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呢?

我們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