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時,他說
就這樣,孔子以滿腔的熱忱,孜孜不倦的工作,為
《詩》中的三百零五首詩,首首譜上了樂曲,且自己全都能夠邊彈邊唱。
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歲。
因為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和眾弟子相助,所以編修“六藝”猶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一樣,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孔子就編修成了《詩》、《書》、《禮》、《樂》,現在又著手編修《易》了。孔子幼兒時就跟母親顏徵在學過八卦,後來又跟著外祖父顏襄學過《易》,再後來,斷斷續續,一生學《易》,但終未窮究其理。他總覺得《易》的道理太奧妙,內容太艱深,思想太駁雜,語言太晦澀。自己從教凡四十餘年,《易》像《詩》、《書》、《禮》、《樂》一樣,是基本教材之一,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教訓和切身體驗,對《易》進行加工整理,進行詮釋,以便正確地傳於後世。一般學者和讀者都將《易》視為一部占卜的書,但孔子卻極力擺脫宗教巫術的束縛,把《易》看成是一本反映客觀事物變化規律的書。客觀事物千變萬化,大至國家興亡,小至個人休慼,雖令人捉摸不定,但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掌握了這一規律,就可以趨吉避凶,決定行止。所以孔子力求使《易》成為培養人,完美人,修己達人的義理之書。例如《易,恆卦》上有兩句話說
在七十二賢弟子中,商瞿是對《易》最有研究的一個。商瞿是魯國人,字子木,學識淵博,他從孔子專門學《易》。孔子的教育原則之一是“因材施教”,自